兴证策略:A股增量资金来源有望从“仓位回补为主”向“居民资金入市提速”过渡
引言:虽然近期市场震荡有所加剧,但交易活跃度维持较高水平,全A单日成交额维持万亿上方。成交热度持续回暖的背景下,各类资金行为如何演绎?市场主导资金有何变化?后续怎么看?本报告系统梳理了近期公募、私募、保险、北上、两融、产业资本、银行理财等10类资金的4月的流入流出情况,供投资者参考。
核心结论:增量资金来源有望从“仓位回补为主”向“居民资金入市提速”过渡
近期市场交易活跃度维持较高水平,各类资金中公募基金、ETF、散户净流入边际提速,而北上资金、私募基金、两融资金流入整体放缓。4月前后市场分化整体加剧,以数字经济和“中特估”为代表的两条主线交织走强,相关板块的赚钱效应维持较高水平,也带动了市场交易活跃度进一步走高,4月全A单日成交额整体维持万亿上方。从资金结构上来看,市场的主导资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北上资金、私募基金、两融资金等整体流入放缓,而公募基金(老基金申购为主)、ETF、散户整体流入提速。随着以外资、私募、保险为代表的几类机构资金仓位回补告一段落,近期市场增量资金流入规模较为有限。后续来看,一季度央行调查问卷中居民更多投资意愿迎来回升,增量资金的来源有望逐步从此前“机构回补仓位为主”向着“居民资金入市提速”过渡。若居民资金入市意愿进一步增强,市场有望摆脱“缺乏趋势性增量资金”的桎梏,迎接居民资产配置“活水”的灌溉。
几类核心机构资金最新变化一览:
1、偏股基金4月发行回落,但近期赎回压力显著缓解。4月偏股基金发行规模环比有所回落,基金收益率承压、保险销售挤占或对发行回暖产生一定压制。但3月以来老基金赎回压力显著回落,测算数据也显示4月下旬基金申购意愿显著抬升,整体来看基金增量入场的步伐正在提速。
2、私募股票多头常态化补仓完成后,仓位抬升放缓。在经历了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的大幅补仓后,当前私募仓位已处于历史均值附近。而随着常态化补仓基本完成,2月以来私募仓位抬升放缓。
3、北上资金4月转为流出,年初大幅入场后整体流入节奏放缓。4月以来,海外衰退及金融系统风险、美国对华制裁等利空因素再度压制外资的风险偏好,北上资金4月转为小幅净流入。结构上来看,、汇川技术、晶盛机电、拓普集团、五粮液等,净流出居多的个股有中国平安、贵州茅台、东方财富、招商银行、美的集团等。
五、ETF:4月净申购规模继续提升,消费ETF获申购居多
4月ETF净申购571份,其中消费ETF净申购居首,宽基ETF净赎回较多。4月ETF净申购571亿份,申购规模环比提升132亿份,其中其中宽基(-53亿份)、科技(+101亿份)、先进制造(+90亿份)、消费(+383亿份)、金融(-23亿份)、周期(+40亿份)、其他主题(+33亿份),消费ETF净申购居首,宽基ETF净赎回较多。 2023 年前4个月ETF净申购1109亿份,其中宽基(-5亿份)、科技(+237亿份)、先进制造(+213亿份)、消费(+539亿份)、金融(-16亿份)、周期(+84亿份)、其他主题(+58亿份),消费ETF净申购居首,先进制造ETF和科技ETF获净申购也较多。3月以来市场波动整体有所加剧,资金逆势申购ETF的意愿再度迎来提升。
六、银行理财:当前赎回压力预计有限
2022年底银行理财规模达27.7万亿,其中权益类资产预计达9678亿元。一方面,根据中国理财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非保本理财达到27.7万亿元,较21年底回落4.66%。另一方面,2022年底银行理财权益类资产占比3.10%、公募基金占比2.7%,直接持股比例仅为2%至5%,权益类占比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若按3.5%占比估计,2022底银行理财持有A股市场股票市值预计为9678亿元。预计随着市场整体回暖,银行理财增配权益资产的意愿有望得到提升。若2023年银行理财规模扩容5.8%(2019-2022年复合增速),同时银行理财权益资产配置比例达到3.8%,则全年有望贡献1442亿元的增量资金,每个月有望贡献120亿元的增量资金。
当前理财产品的赎回压力有限。在Wind记录的存续银行理财产品中,我们筛选出15469家今年4月以来公布过最新净值、投资范围涵盖股票或基金的理财产品,且其中有12964家理财产品是今年4月1日前成立的。据统计,今年以来成立的这12964家理财产品中,2%的理财产品年初以来收益率为负,仅有0.3%的产品年初以来亏损超过2%,0.2%的产品年初以来亏损超过3%。净值方面,在15469家理财产品中,当前共有3.3%的理财产品净值低于1。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多属于中低风险投资品种,因此当理财产品收益低于-2%或净值低于1时,产品可能面临赎回压力,目前此类产品仅占比约3.5%,赎回压力不大。
七、两融资金:4月流入有所放缓,成交活跃度持续抬升
4月两融资金转为净流出5亿元,成交活跃度环比持续抬升。从两融净流入规模来看,4月两融转为净流出5亿元,较上月多流出262亿元,2023年前4个月累计净流入768亿元。从两融余额来看,4月底两融余额为16072亿,较3月底环比增加5亿元。从两融成交来看,4月成交占比为8.76%,较上月回升0.33 pct,已经回升至2016年以来的47.1%的中等分位。3月以来数字经济、“中特估”两条主线交织走强,赚钱效应持续显现下两融资金参与意愿迎来进一步提升。
从行业结构来看,4月两融流入传媒行业居首,流出医药生物行业居多。4月两融资金流入传媒、电子、计算机、非银金融、国防军工行业较多,流出医药生物、银行、基础化工、电力设备、房地产行业居多。当前两融余额较高的前五大行业分别是电力设备、电子、医药生物、非银金融和计算机。
八、养老体系:预计保持稳定流入态势
1、社保基金:第二季度增量预计65亿元
社保基金2023年第二季度增量预计65亿元。2021年社保基金资产总额3.02万亿元,同比增加3.3%。假设2022年、2023年社保基金扩容速度与2021年的3.3%持平,则2023年底社保基金资产总额有望达到3.22万亿元。同时假设社保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维持25%的水平,预计2023年社保基金流入A股的增量预计达259亿元左右,2023年二季度流入增量预计达65亿元左右。
社保基金Q1重仓股市值占A股的比重小幅回落。从持股前十市值这一重仓口径上看,截至23Q1末,社保基金重仓持股市值达4081亿元,持仓市值环比抬升278亿元,重仓持股市值占A股比重相较22Q4环比小幅回落0.01pct。
2、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二季度增量预计110亿元
年金2023年第二季度增量预计110亿元。截至2022年底,全国企业年金实际运作金额已达2.83万亿元,同比增速8.6%。若保持8.6%增速,2023年底有望达到3.07万亿元。近几年企业年金股票投资占比在7%左右,假设2022年维持不变,2023年增量预计217亿元。截至2022年底,全国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规模超过2.11万亿元,较2021年底增加约3200亿元,预计后续每年增加3200亿,参考年金股票投资比例约7%,2023全年增量有望达到224亿元。加总来看,年金2023年增量预计441亿元,二季度增量预计达110亿元。
3、养老金:第二季度增量预计115亿元
基本养老金2023年第二季度增量预计115亿元。截至2022年12月,全国所有省份基本养老金运营规模达到1.62万亿元,同比增长11%。基本养老金也是由社保理事会管理,参考社保基金25%股票配置,假设基本养老金25%股票配置比例。假设2023年运作金额扩容维持11%的年增速,则预计2023年底基本养老金运营规模达到1.8万亿。同时假设25%股票投资比例不变,则2023年有望为A股市场贡献444亿元的增量资金。此外,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25日正式启动。在我们2022年4月23日发布的报告《个人养老金入市:发展、现状与未来》中,我们对第三支柱未来进入股市的规模以及节奏进行了详细测算。中性假设下,预计今年个人养老金入市规模达到11亿元,之后几年入市有望逐步提速。 加总来看,预计2023养老金有望为A股市场贡献460亿元的增量资金,二季度有望贡献115亿元的增量资金。
九、散户:3月开户环比继续回升,创近一年新高
3月新增投资者数量189.62万人,环比回升13.1%,同比回落17.6%,绝对水平创下近一年新高。
十、产业资本:4月减持压力整体回落
4月产业资本净减持规模环比回落,减持压力5月预计维持较低水平。 4月产业资本净减持245亿元,净减持规模环比回落238亿元,净减持绝对数值处于2020年以来15.4%的较低分位。回顾历史,往往在市场表现较好、大幅上涨后,产业资本减持压力会有所提升,如2020年7月、2020年11月、2021年11月等,而在市场回撤较多后,产业资本减持压力往往明显回落,如2020年4月、2021年4月、2022年4月等。4月市场整体震荡回落,且解禁规模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产业资本减持压力整体有限。后续来看,预计5月解禁市值整体维持较低水平,但是6月开始解禁压力将迎来明显提升,或引发产业资本减持压力阶段性抬升。
从行业结构来看,银行、环保、医药生物、建筑装饰、电子等行业未来一个季度面临的资金流出压力相对较大。2023年前4个月,电子、医药生物、计算机、电力设备、基础化工等行业遭产业资本减仓的市值居前。解禁压力方面,未来一个季度(今年5月至7月)解禁市值居前的行业为银行、医药生物、电子、计算机、电力设备。同时未来一个季度解禁市值占4月底自由流通市值比例最高的行业分别为银行(16.2%)、环保(7.8%)、医药生物(6.6%)、电子(5.4%)、和计算机(5.1%),这些行业面临的资金流出压力预计相对较大。
风险提示
历史经验和指标失效风险、不同区间统计结论差异风险、数据不完备导致结果误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