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策略:A股2023年与2019年的异同点(中信证券2021年策略)
1
策略观点:与2019年的异同点
2023年非常类似2019年,在股市估值跌到历史低位的情况下,政策方向发生较大变化,虽然高频的经济数据尚未改善,但股市提前企稳。在企稳初期,我们观察到的大部分板块都是涨估值。其实不只2019年,每一次牛市初期都和2019年有些类似,比如2008年底-2009年中、2012年底-2013年中。如果把磨底阶段也加上,历史上,熊转牛第一波估值修复大概可以持续两个季度,之后一般从Q2开始,指数和板块均会出现分化。熊市结束已经成为共识,熊转牛第一波涨估值,Q2验证利润,也正在成为共识。但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扰动、节后第一周指数震荡、外资和内资巨大的行为差异、中美关系等原因,投资者仍对市场存在担心。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2022年10月底相比2018年底,投资者结构和板块估值分布更复杂。2018年熊市底部的时候,公募、私募、个人投资者等仓位均处在历史低位。但2022年10月底,公募基金仓位并没有下降太多。2018和2022年熊市底部的时候,全A整体PB状态较为类似,但如果看行业的话,偏差很大,2018年底,大部分一级行业PB分位数都在5%以下,而2022年10月底,只有10个一级行业PB分位数在5%以下。但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大概率只会影响上涨速度和过程,不会影响结果,熊转牛第一波上涨可能还未结束。
(1)估值、盈利所处阶段与2019年非常类似。我们在2022年年度策略中提示,2023年非常类似2019年,在股市估值跌到历史低位的情况下,政策方向发生较大变化,虽然高频的经济数据尚未改善,但股市提前企稳。在企稳初期,我们观察到的大部分板块都是涨估值,一般情况下,股市底领先盈利底,所以每一轮牛市都会有涨估值的阶段。不过,2019年的涨估值,相对来说,时间更久,幅度更大。因为2019年全年,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整体性盈利回升。其实不只2019年,每一次牛市初期都和2019年有些类似。
(2)第一波上涨之后的三种结局:2009、2013、2019。2019年的指数快速上涨阶段主要是1-4月中,如果把2018年Q4的磨底阶段也加上,熊转牛第一波估值修复大概持续了两个季度。这个过程在2008年底-2009年中、2012年Q4-2013年Q1也出现过。特别是指数上涨持续的时间和速度,而且都是涨估值。对比2023年,我们认为从底部区域到现在,指数企稳约1个季度,尚未达到两个季度的正常值,而且也没有到Q2业绩验证期,所以当下大概率还在第一波上涨的过程中。
历史上,牛市第一年,随着估值的不断抬升,从Q2开始,投资者逐渐关注盈利的兑现,由此导致熊转牛的年份(2009、2013和2019年),前半年类似,但是Q2-Q4差异非常大。2009年Q2-Q4,股市盈利兑现很早,而且力度很强,所以指数中枢不断抬升,直到政策收紧。2013年Q2-Q4,股市盈利兑现很早,但力度非常弱,而且面临房地产调控和钱荒的影响,股市二次探底,偏强势震荡。2019年Q2-Q4,股市盈利兑现迟迟没有出现,不过利率环境全年较为友好,股市有阶段性回撤,但并没有探底,偏强势震荡。?
(3)2022年10月底相比2018年底:投资者结构和板块估值分布更复杂。但是在一致预期偏乐观的背景下,指数上涨的速度并没有出现2019年Q1的不断加速。今年春节后第一周的波动,特别是外资和内资行为的偏差,也和2019年Q1有些不同。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相比上一轮熊市底部,2022年10月底的底部,投资者结构和板块估值分布更复杂。2018年熊市底部的时候,公募、私募、个人投资者等仓位均处在历史低位。但2022年10月底,公募基金仓位并没有下降太多。
同时如果观察估值的话,能够看到,2018和2022年熊市底部的时候,全A整体PB状态较为类似,PB绝对值分别是1.4和1.5倍,PB分位数分别是0.2%和3.3%,均是历史非常低的水平。但如果看行业的话,偏差很大,2018年底,大部分一级行业PB分位数都在5%以下,而2022年10月底,只有10个行业PB分位数在5%以下。
我们认为,投资者资金结构和估值的差异,导致这一次股市上涨中,虽然整体买入力量大于卖出力量,但不同投资者和不同板块的买入卖出力量差异较大,所以指数上涨的速度比2019年Q1更慢。
<?XML:NAMESPACE PREFIX = "O"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4)策略观点:V型反转后,熊转牛的第一波上涨或能持续到Q1末期。熊市结束已经成为共识,熊市结束初期整体抬升估值,Q2验证利润,也正在成为共识。但是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扰动、节后第一周指数没涨、外资和内资巨大的行为差异、中美关系等原因,投资者仍对市场存在担心。我们认为,这些担心都有道理,但只要不伤害2023年经济可能会企稳的根本判断,都不会是主要矛盾,并且国内私募的仓位和个人投资者的情绪还有回升的空间,所以熊转牛第一波上涨大概率还未结束。未来如果出现以下三点,我们才会重点提示风险:(1)美国经济开始有加速衰退的风险;(2)3月后,国内政策方向发生超预期的收紧变化;(3)国内私募仓位回到较高水平。
行业配置建议:熊转牛第一波,价值股修复较强,但2月可能会呈现为普涨。当下处在熊市见底后的第一波上涨,在当下阶段,几乎大部分板块都没有高频的景气度改善,所以估值和逻辑是最重要的,历史上在此阶段,涨幅较大的板块大多为熊市中超跌或过去2-3年整体存在感较低的板块。但需要重视的是,这个阶段各板块的差异度不会非常大,由于部分板块(成长、周期等)过去一个季度存在滞涨,2月大概率会有很多板块开启补涨,所以2月的风格可能是普涨。
(1)成长中建议关注新赛道。成长的风格最近1年逐渐走弱,在此背景下,可以关注过去2-3年表现相对较弱的成长,比如计算机、港股互联网、机械设备等。这些板块过去几年受宏观需求和监管政策影响,成长性被压制,市场风格转变阶段或将受益于投资者的低持仓。(2)金融地产或可以超配到2023年年中。银行地产的超额收益大多出现在经济下降后期到经济回升早期,在经济确定改善之前,反而更容易产生超额收益,我们认为,2022-2023年上半年均处在这一阶段。随着指数反转进入中期,可以关注弹性较大的非银。(3)消费中,疫情和地产政策驱动的修复是年度逻辑,不只是短期博弈性逻辑。去年以来,受疫情和房地产景气度下降影响,消费整体调整较多,整体风险释放较为充分。年度关注疫后产能格局优化的酒店、航空。指数反转初期,可以关注地产链中的家电、轻工等。这一次的消费股上涨,经济Beta的逻辑比产业Alpha的逻辑更强,建议更早参与,如果等到消费数据改善后再参与,可能会面临2021年年初的估值天花板的限制。(4)周期中,地产链边际变化大,季度内反而可能更强。受益于可能存在的年底稳增长,可以关注之前跌幅较大的建材、机械和有色等周期股。
2
上周市场变化
上周A股主要指数涨跌不一,其中中小100(1.70%)涨幅居前。申万一级行业上周涨跌不一,汽车(5.72%)、计算机(4.80%)、国防军工(3.86%)涨幅居前,家用电器(-1.78%)、非银金融(-2.28%)、银行(-2.69%)领跌。概念股中,生物识别指数(16.77%)、打板指数(15.37%)、微信小程序指数(14.23%)领涨,在线旅游指数(-4.65%)领跌。
风险因素:房地产市场超预期下行,美股剧烈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