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的大蛋糕谁在瓜分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做大做强国内实体经济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在智能化竞争的今天,数字化、智能化更是成为很多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欧美技术封锁下,解决卡脖子问题已刻不容缓。
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最近几年股权融资市场格外火爆。Wind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共有988家企业完成了股权融资,合计募资金额高达1.69万亿元;其中首发企业428家,合计募集金额为5869亿元,再融资企业560家,合计募集金额为1.1万亿元。
强劲的融资、再融资需求下,虽然2022年全球IPO市场低迷,但A股IPO却一枝独秀。其中中信证券(600030.SH)、中金公司(601995.SH)在IPO保荐收入方面,超过了高盛集团,在全球IPO保荐方面的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位。而在全球十大IPO承销行中,中资机构就占据了六席。
当然,在监管政策日趋完善的情况下,2022年想在A股完成首发也并不容易。据统计,2022年主动撤回材料的IPO企业高达188家,2021年这一数据还只有130家,2020年更是仅有33家。除了主动撤回外,2022年还有27家企业上市被否。
此外,中德证券因在乐视网非公开发行的过程中,未勤勉尽责而被立案调查;国泰君安(601211.SH)、东莞证券、华泰联合证券、招商证券(600999.SH)等多家券商也因在保荐企业IPO过程中未勤勉尽责而被处以警告函或采取监管谈话等处罚。总的来看,监管层对首发企业以及中介机构的监管日益趋严。
2022年火爆的首发市场,又有怎样的特点呢?网传的红绿灯新规下,哪些企业的申报会受到影响呢?
01
强者恒强 头部机构顺利收官
与2021年相比,虽然2022年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601066.SH)等头部的券商保荐IPO上市企业的数量有所下降,但平均单个企业的募资金额却呈现上涨的趋势。中国海油(600938.SH)、中国移动(600941.SH)、海光信息(688041.SH)等巨头的顺利发行,无疑是2022年A股首发的重头戏。
从募资金额方面看,大项目普遍由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以及中信建投等头部机构完成。其中中国海油的实际募资金额达290.63亿元,中信证券在该项目中获得了8137.58万元的承销及保荐收入;中国移动实际募资金额为217.7亿元,联席保荐机构中金公司、中信证券获得了2.26亿元的承销及保荐收入。而华大智造(688114.SH)虽然实际募集金额仅为32.42亿元,但其承销及保荐费用却达到了2.44亿元,中信证券也在这个项目中获得了巨大收益。
2022年中信证券的合计承销与保荐收入也高达48.08亿元,较2021年的35.9亿元增长了33.93%;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前六大机构的承销与保荐收入同比均有所增长。而安信证券、民生证券等偏肩部的机构,在保荐数量与收入方面均出现了一定的下滑,与头部券商的差距被拉大。
不过,受A股首发火爆刺激,2022年中资机构在全球IPO保荐方面的表现也一骑绝尘。其中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在IPO保荐收入方面,超过了高盛集团,在全球IPO保荐方面的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位。而在全球十大IPO承销行中,中资机构就占据了六席。
IPO保荐行业,一直流行着“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说法。不过对难以找到好项目的中小券商来说,情况或许并非如此。2022年有22家首发企业的承销保荐费用不足千万,这些企业的上市地主要是北交所,其中川财证券保荐上市的科创新材(833580.BJ),承销保荐费用仅为607.55万元。考虑到科创新材2020年8月就已开始接受辅导,川财证券的年均收益并不高。
当然,相较于华创证券、中天国富证券、华富证券以及五矿证券等保荐机构因保荐项目主动撤回材料,2022年IPO保荐业务毫无斩获相比,川财证券已经很幸运了。其中的华福证券、万联证券、德邦证券等三家保荐机构2021年、2022年都无斩获。截至1月上旬,华福证券、万联证券已无IPO项目在排队,而德邦证券还有四个项目正在排队。
02
增加筹码 消费类公司偏爱保荐的北交所项目占比较高,2022年保荐的17家企业中,有9家为北交所上市企业。整体上看,北交所申报企业的保荐机构普遍为像东吴证券(601555.SH)、中泰证券(600918.SH)这样的肩部机构,同时也为川财证券、首创证券(601136.SH)这类中小机构提供了机遇。2022年77家北交所企业完成发行,也标志着我国多元化的资本市场正式建立。
从2022年上市企业的行业来看,制造业无疑是重头戏,2022年上市的428家企业中,商业、文化、公共服务等行业的企业合计仅有数十家。在卡脖子的(600837.SH)、申万宏源在这一板块也颇有斩获。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专用设备制造等行业中,头部机构留给其他肩部券商的机会更多,不过像第一创业(002797.SH)、红塔证券(601236.SH)等中小机构却难从中分得一杯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22年上市的消费类、食品类的企业不多,但头部券商的参与比例却比较高。如在9家食品加工企业中,中信、中信建投、安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头部机构都有所斩获;在6家农副食品加工企业中,中信证券更是拔得了2筹;3家家具制造行业,中金公司、国泰君安等头部券商也表现活跃;而2022年唯一上市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企业永顺泰(001338.SZ)就由中信建投保荐。
总的来看,企业为了增加上市筹码,普遍偏向于寻找资源充足、团队专业的头部机构;而中小机构则在保荐费用、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竞争,通过多元化的服务帮助企业顺利完成上市。
不过,菜做得好不好,除了厨师,原材料也很重要,原材料有缺陷,菜自然无法做熟。
03
严格把关 多家机构全军覆没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最近几年一批还不成熟的企业抱着侥幸的心理推动了IPO的申报,但多项数据都已表明,2022年监管层对首发企业的把关日益趋严。据统计,2022年主动撤回材料的IPO企业就高达188家,2021年这一数据还只有130家,2020年更是仅有33家。除了主动撤回外,2022年还有27家企业上市被否。
即使专业、能拿到优质项目的头部券商,2022年也在多个项目上折戟。其中海通证券(600837.SH)有16个项目主动撤回;中信证券有15个项目撤回,并有一个项目被否;中信建投有12家主动撤回,一个项目被否;即使以保荐大项目闻名的中金公司,2022年也有10家主动撤回,一个项目被否。
中德证券、申港证券、国都证券等中小券商,难以拿到优质项目,在保荐业务上更是全军覆没;而中天国富虽然仅保荐了10个项目,却有3个项目被否,2个项目主动撤回,撤否率达到50%;公司及旗下的保荐人方蔚、赵亮也因在保荐浙江鑫甬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时未能勤勉尽职而收到了监管层的警示函。据统计,撤否率超过50%以上的保荐机构就有10家,这也侧面反映了首发标准的提高,实力不够的企业难以侥幸通关。
在2022年撤回材料的企业中,主要的上市地是创业板,此外还有北交所以及科创板,上交所主板、深交所主板鲜有企业主动撤回材料;这或许与申报标准、审核方式以及申报企业数量不同有关。
分行业来看,2022年主动撤回的企业所属行业较多,其中申报较多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终止的企业数也比较多。但政策支持的汽车、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虽然排队的企业数量较多,但主动撤回资料的企业家数却并不多。
而教育、农副食品加工、零售业以及家具等壁垒不高的行业,虽然没多少企业申报,但2022年却有多家企业主动撤回了材料。如教育行业的北京环球优路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发行业的三问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永兴东润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虽然仅6家企业还在排队,但2022年却已经有7家企业主动撤回了材料。如此看来,近期传出的审核“红绿灯”制度或许并非空穴来风。
04
监管趋严 机构尽责要求提升
除了项目被终止外,2022年保荐机构因IPO保荐业务未能勤勉尽职而被立案处罚的情况也大幅增加。如招商证券及其责任人陈轩壁、俞新平因在飞乐股份(600564.SH)的收购过程中,未能勤勉尽职被行政处罚;中德证券及其责任人杨丽君、王鑫在乐视网非公开发行的保荐工作中未能勤勉尽职而被立案调查。
此外,2022年国泰君安及保荐人王安定、邢永哲在保荐力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时,对部分数据披露前后不一以及数据核查依赖发行人的情况,而受到监管层的警示处罚;东莞证券在保荐珠海天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时,未落实回避要求而被要求整改;华泰联合证券及保荐人丁明明、郑明欣也因在保荐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过程中,对公司原始凭证异常未展开调查等情况,而被监管层警示。
招商证券、安信证券、中天国富证券等多家机构也因类似的问题而被要求整改、警示或被约谈。这些处罚侧面反映了监管层在审核企业IPO时的尽责,尤其是在信息披露与内控管理方面;严把关将继续是未来首发市场的主旋律。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有传闻称广发证券(000776.SZ)因此前保荐的康美药业(600518.SH)、美尚生态(300495.SZ)等企业出现了资金占用、财务造假问题等问题,其“投行业务”或被取消。对于投资者的质疑,广发证券在互动平台回应“市场有传言公司投行业务被取消”的求证时表示,截至目前,公司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回顾2022年首发市场,虽然存在一些质疑,但鼓励优质企业尤其是实体、卡脖子行业中的企业上市,这一政策大方向并未改变。同时,监管层对首发企业的把关也日益趋严,对保荐机构、律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IPO过程中的尽调、辅导等工作的要求也明显提升,拟通过高标准打造出自律、成熟的首发市场。
新的监管政策,对IPO企业本身的素质及中介机构专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最近几年来,因企业造假保荐机构、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并不少见,如堂堂所、信永中和等。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A股市场将越来越合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