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策略:压制因素缓和,高质量慢牛新格局开启
核心结论
压制因素缓和,高质量慢牛新格局开启。2023年海外需求下行趋势确立,联储加息逐步进入尾声,海外短周期将会逐步迎来主动去库的衰退后期。国内经济将会见底企稳回升,国内短周期也即将从宽货币紧信用经济下的衰退后期逐步迈向宽信用稳货币经济回温的扩张前期,企业会逐步进入被动去库阶段。从中周期的角度来看,我们即将迈入康波萧条期的第二库存周期,2023年开始全球有望逐步开启中短周期共振上行。量升价平是第二库存周期最为显著的特性,这样的量价组合对于中游制造业的扩张十分有利,资本市场有望迎来结构转型期的高质量慢牛新格局。
大势研判:压制因素缓和,慢牛新格局开启
1.1 加息尾声将至,海外步入衰退后期
海外需求开启下行趋势
投资端,海外利率持续走高带动地产销售趋势走弱,此外住房市场景气指数也自疫情后高点开始下行,地产开工也随之下滑。预计明年起,美国地产投资增速大概率将会出现明显放缓。消费端,虽然核心通胀指标仍处于相对高位,但先行指标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明显走弱,显示居民对于未来消费前景的担忧。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增速中枢较疫情前出现明显下行,这意味着消费动能恐面临衰减。需要指出的是,在无其他外部新增变量干扰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本轮海外衰退更多是基于经济周期运行规律而产生的自发式衰退,不会出现类似七十年代或是次贷危机级别的全球性风险事件。
联储加息尾声将至
从美联储实际加息进程来看,年末加息节奏放缓、明年上半年停止加息是当前市场的一致预期。关键指标就业和通胀仍处于相对高位,虽然Q4以来CPI同比走弱,但租金分项的拉动下核心通胀仍处高位震荡。往后看,我们认为随着海外需求持续走弱,失业人数的增加,将会带来居民购买力下降,韧性较高的核心通胀也大概率迎来下行拐点。在这样的情形推演下,明年上半年,联储终止加息进程是较为可行的选择。
综上,2023年海外需求下行趋势确立,联储加息逐步进入尾声,海外短周期将会逐步迎来主动去库的衰退后期。从库存周期的角度来看,美国产出缺口自2022年Q1开始下行,海外库存周期下行时间一般为15-18个月,预计23年上半年多数时间仍将处于主动去库阶段。
1.2 内需有望迎来企稳,国内有望率先进入扩张前期
国内需求有望率先迎来企稳回升
2022年地产投资的低迷是制约内需的主要因素。明年起随着外需趋势走弱,内需托底作用将会愈发显著。投资方面,地产投资有望迎来拐点。自2022年下半年地产销售增速已经出现降幅收窄的趋势,而融资新政支撑下房企拿地及新开工增速也有望自低点逐步修复。虽然在房住不炒大前提下,地产投资本轮周期幅度上难以与此前匹敌,但地产投资的止跌企稳对于明年内需的修复将会起到极为重要的拉动作用。消费方面,随着疫苗及相关药物的积极推进,防疫政策的进一步打开将会极大增强线下消费场景复苏的潜力。
海外紧缩冲击减弱,国内信用迎来回温
首先,海外流动性对于A股的冲击大概率将会明显减弱,这也将成为明年A股另一大重要支撑因素。历史上,海外紧缩放缓对于A股估值多会起到正面支撑作用。我们在此前的美元框架报告中指出,弱美元周期下,新兴市场风险资产会体现出更强的相对优势。我们从下图中也可以看到,2016年沪股通渠道开通后,A股走势与美元指数的负相关性更为显著。近年来,美元指数出现过三轮大的冲顶回落的走势,分别发生在2002年、2017年及2020年Q2,我们发现在美元指数的下行周期美股均体现为不同程度的正收益,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美元指数由强转弱对于风险资产的估值提振作用。进一步的,我们发现,在美元指数冲顶回落初期,A股的估值提振效应最为显著,其背后的逻辑来源于:海外紧缩压制缓和,全球配置资金回流,而国内周期拐点通常领先于海外,国内分子端预期回温带来风险偏好的进一步上行,带来较为可观的A股估值提振效应。
展望明年,若联储能如期放缓加息节奏,美元及美债利率冲顶回落将会为预期回温的A股市场带来边际增量资金;另一方面,即使联储加息进程的终点出现了一定超预期的可能,其对于A股的冲击相较2022年也会显著减弱,主要源于当前与21年末A股所处的估值分位有所不同:当前A股(以万得全A为例)处于2009年以来的40%分位,远低于今年年初海外第一次紧缩冲击时A股估值水平,经历了一整年的估值调整后,主要指数、包括一些高估值的赛道股估值已经回到了相对合意的分位水平。因此,外部紧缩对于A股的制约将会显著降低。
国内货币趋稳信用回温。2022年,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在美联储带动下频繁加息,而国内货币维持相对宽松。然而内需低迷导致信用扩张乏力,流动性囤积在金融市场。展望2023 年,国内需求有望迎来重启,信用环境将会迎来有效改善,流动性将从货币市场逐步走向信用,国内宏观环境将从宽货币紧信用的组合过渡到稳货币信用回温的组合。
国内有望率先进入扩张前期。综上所述,2023年,国内经济将会见底企稳回升,国内短周期也即将从宽货币紧信用经济下的衰退后期逐步迈向宽信用稳货币经济回温的扩张前期,随着需求边际回温,企业将会逐步进入被动去库阶段。从历史经验出发,国内库存周期下行持续时间为12-20个月,本轮国内库存周期自2021年Q1开始下行,从历史经验来看,2022年Q4已经进入下行末期,2023年Q1有望迎来企稳。总体来看,2023年国内需求将会迎来增速中枢下行大背景下的短周期修复之年,可比阶段可参考2013年、2020年。
1.3 第二库存周期即将开启,中短周期有望迎来共振
第二库存周期即将开启。从中周期的角度来看,我们即将迈入康波萧条期的第二库存周期,2020年开始的第一库存周期在疫情冲击带来的干扰下并未出现资本开支的显著上行。而即将到来的第二库存周期将很有可能迎来中周期也就是资本开支周期的上行,也就是说,2023年开始全球有望逐步开启中短周期共振上行。一方面,新能源为代表的新的主导产业虽然仍处于渗透率快速提升的中早期阶段,需求爆发带来的产能扩张仍有较大空间;另一方面,随着欧美衰退周期来临,利率中枢有望回归相对合理水平,这也将为企业扩大资本开支构造有利环境。
量平价升,聚焦中游。我们可以看到,新旧中周期的交替通常伴随着全球性的危机事件,流动性的超常规宽松通常作为危机应对最为常见的手段,与之相伴的,第一库存周期内也常常会出现超预期通胀。如果说第一库存周期下价格上行是资产价格的主要运行逻辑,那么第二库存周期的显著特征就是价平量升。全球经济体将从此前危机应对式的天量货币投放模式中回归,市场的利率中枢将会回到相对合意水平;而此时主导产业仍处于加速产能扩张阶段,需求高涨带动生产扩张,量升价平是第二库存周期最为显著的特性,这样的量价组合对于中游制造业的扩张十分有利。在这里,短周期上行的幅度并非十分可观,但主导产业的结构性机会依然显著。
1.4 A股迎来慢牛新格局
资本市场迎来慢牛新格局。结合此前所述,2023年国内即将步入2020年开启的长波萧条期内的第二库存周期,中短周期有望迎来上行共振。短周期方面,国内有望率先步入新的扩张周期。从中短周期定位的角度,我们认为明年与2013年及2020年的可比性更高,二者均属于短周期的扩张阶段,也都面临着增长中枢下行背景下主导产业的选择与转换。而不同于2013年,明年国内宏观流动性环境难以出现超预期紧缩,且经历了近3年的压制,明年国内信用环境有望得到更为明确的修复。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市场有望打开新的慢牛格局。
转型期的结构慢牛。借鉴同属于转型期的发达国家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同属于长波萧条阶段的主导国,70年代的日本在从重化工业向高技术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增长中枢虽经历了换挡,资本市场在这一阶段却呈现出持久的慢牛行情。与之相类似的,80年代美国逐步向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也出现了以新的主导产业为主的科技慢牛行情。
制约因素缓和,估值驱动主导。从盈利估值角度,今年A股经历了盈利估值的双杀,展望2023年,今年以来制约A股的两大因素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缓和或反转——海外紧缩冲击不再,内需托底下国内信用企稳回升。预计2023年A股收益将主要以估值驱动为主。信用拐点领先盈利拐点,企业盈利的实质性回暖仍需等待。因此对于扩张前期,风险资产更多受益于流动性回暖以及盈利预期好转带来的估值提振。从金油比的趋势中可见,A股即将步入新一轮慢牛行情。待进入企业盈利实质性回暖的扩张后期后,盈利贡献将会逐步成为风险资产的驱动主力。
1.5 风格及结构:盈利预期修复,主导产业崛起
盈利预期修复,主导产业崛起。疫情以来市场风格从2020年的成长占优逐步扩散到2021年的小盘行情,2022年市场在内外因素的压制下出现双杀,具备安全边际的价值风格体现出较强的相对优势。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实体经济的盈利预期修复将会成为市场风格运行的主导逻辑。从大小盘风格的角度,即将开启的短周期有望迎来终端周期共振上行,一般来讲,信用回升周期下,中小市值会呈现相对占优的格局,预计明年市场市值表现有望迎来进一步均衡化。成长价值维度,盈利预期全面复苏的扩张早期,具备更强盈利预期的成长板块有望获得更高弹性。第二库存周期内,建议关注主导中游制造为代表的主导产业资本开支扩张带来的配置机会。
全A及大类行业盈利预测
自上而下视角2023年全A非金融营收/盈利增速有望录得9.1%/11.3%。采取基于实际GDP和工业企业利润两种视角自上而下预测全A非金融2023年营收盈利增长情况。参考万得及彭博对CPI、PPI以及实际GDP 的预测数据,22E/23E实际GDP预测增速为3.3%/5.0%,多元及一元回归拟合后2022E/2023E名义GDP增速约为6.3%/6.5%,对应全A非金融22A/23Q1/23Q2/23Q3/23A累计营收增速预测值分别为8.6%/8.0%/11.1%/9.8%/9.1%,基数原因导致的全A非金融营收增速高点将出现在2023年2季度。另一个自上而下视角看,工业企业营收增速与全A非金融营收盈利增速同样存在较高相关性,采用彭博对工业增加值及PPI的预测数据拟合得到工业企业及全A非金融累计营收预测增速,对应22A/23Q1/23Q2/23Q3/23A累计营收增速预测值分别为10.3%/6.0%/7.5%/7.6%/7.7%。
对于盈利端的预测,从利润表视角主要基于对两个关键要素即毛利率与费用率的预判,我们判断2023年毛利率分季度或呈现前底后高的修复节奏,主要逻辑基于此前上游板块利润占比较高,与上游毛利率相关性更高的PPI在高位回落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通过压降上游毛利率从而拖累全A非金融整体毛利率表现,后期随着中下游板块盈利占比的提升或逐步带动整体毛利率修复。对费用率端的假设,我们假设预判在疫情防控措施逐步放开,企业生产经营回归常态化过程中,费用率将逐步回升至疫情前水平。在此假设下,2022年全A非金融盈利增速在2021年四季度低基数效应下或有小幅翘尾,全年增速或录得3.4%左右,2023年全年全A非金融盈利增速在实际GDP回升及毛利修复驱动下有望录得11.3%的明显修复,价格因素的减弱或成为制约盈利强修复的主要原因,季节性及基数角度测算,盈利分季度增速或呈现前底后高节奏。
自下而上视角,分析师基于强预期的业绩修正行为尚未展开。自下而上视角来看,我们选取当前全A非金融成分股中覆盖机构数大于3的公司,以过去90天机构给予的前瞻预测数据纳入统计,整体样本数量为1698家公司,样本公司2022年三季报的盈利占全A非金融整体89.6%,具有一定业绩覆盖说明度,样本公司的分析师2022年盈利一致预期增速为30%,纵向来看较实际值的预测偏离度处于历史正常范围内, 2023年盈利增速预期为23%,横向来看对于2023年的整体业绩增速较2022年的预测增速更偏谨慎,反映出在当前弱现实背景下,分析师基于强预期的业绩修正行为尚未展开。在样本公司对应所代表的主要宽基指数中,整体2023年盈利预测较2022年同样降速,谨慎情绪仍存,从增速绝对值来看,创业板指/科创50/中证1000指数的2023年预期盈利增速仍高于上证50/沪深300。
上游利润向中下游迁移趋势已然展开并将延续。从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所反映的盈利结构趋势,上游利润向中下游迁移趋势已然展开。从分析师一致预期视角所表征的大类板块盈利展望而言,上游资源和可选消费两大类盈利预期变动幅度最大。周期资源行业盈利增速回落趋势较为明确,上游资源能源板块毛利率和PPI数据的同向度较高,对于PPI回落的一致预期或可展望上游资源行业的整体毛利率将有所下行,量平价减的利润表结构或使得上游行业盈利在高基数背景下的业绩弹性和占比双重回落。
对于中游行业利润而言,在上游利润扩张进程中,高端中游制造整体盈利占比保持稳定,整体占比端的负贡献主要由钢铁、建材等传统中游行业盈利能力大幅下滑所致,在上游成本压力下行,宏观经济上扬预期与地产供给侧融资宽松政策共同助力下,传统中游行业利润占比修复向上同样可期,而高端中游制造领域业绩增速水平仍高,此前存在的上游产能堵点随着前期高资本开支的落地有望明显缓解,上游成本压力以及仍然强劲的需求使得其盈利占比或继续保持稳中向上。
下游可选消费大类在防疫管控放松以及低基数的助力下在所有大类行业中盈利预期改善幅度最强。下游必需消费大类中食品饮料及医药盈利仍然稳定且边际向好,农林牧渔行业盈利在猪肉价格上行驱动下扭亏为盈较为确定,整体而言,下游利润改善趋势较为明确,且占比修复幅度预计更强。
次年G+复合G超配行业选择
3.1 次年g视角
次年g角视角:电子、医药、机械、/机器视觉在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领域具有广泛且强劲的下游需求支撑。高端专用/通用设备领域,不仅具有受益顺经济周期的贝塔逻辑,在高质量发展、产业链补缺补强,制造业升级等产业政策支持下,风光电半设备/机床刀具等细分设备领域都具备较强的阿尔法属性。
中观跟踪及行业配置
4.1 短周期走向扩张前期,关注硬科技与可选消费投资机会
2023年宏观经济短周期预计进入扩张前期,可选消费、硬科技相对占优。历史规律来看,短周期的四个不同阶段均有较为明显的占优行业。周期资源品类行业具有较强的顺周期属性,在扩张前期和扩张后期均取得明显超额收益 ,特别是在扩张后期时,表现相对其他行业明显更占优,而金融、建筑地产则往往是在衰退后期有较明显的超额收益。扩张前期,受益于收入与消费预期回暖的可选消费迎来较优配置时机,与之相对比,必选消费则体现出明显的“防御”属性,在衰退前期明显跑赢其他行业,公用事业也有与必选消费类似的市场特征。而科技和器械确定不纳入集采,集采政策压力边际有所缓和。此前2022年9月国常会为包含医院、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微企业在内的九大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提供1.7万亿贴息贷款,医疗器械需求有望迎来爆发,叠加12月防疫政策有所优化,关注医疗器械行业投资机会。此外,CXO在手订单仍维持高增速,在2021年的高基数之下订单仍维持50%以上的增长,行业2023年仍有望延续高景气。
半导体设备、材料及设计2023年兼具成长性与周期性双重利好。作为科技“卡脖子”的重点领域,半导体行业有望获得科技自主可控政策的持续支持。尽管半导体行业处于下行周期,但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积塔半导体等下游主要晶圆厂逆势扩产,半导体设计、设备及材料有望受到拉动。而从半导体周期来看,Omdia预计当前的下行周期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触底,并可能在下半年开始全面复苏,行业有望迎来周期性与成长性的双利好。
相关法律法规加速落地,汽车智能化迎来渗透率高增拐点。一直以来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空白是限制智能汽车发展的重要痛点之一,2022年下半年以来,相关法律法规落地加速,2022年6月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2021年示范区自动驾驶模式下,真实道路测试的总里程约308万公里,可统计的事故有21起,平均每14.7万公里发生一次”,该数据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辛国斌进一步表示将“出台自动驾驶的功能要求、信息安全等重要标准,并适时开展准入试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深圳、上海等地先后出台管理条例,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公安部组织起草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空白逐渐被填补,汽车智能化落地预计将更为顺畅。此外,当前L2级别自动驾驶已相对成熟,L3级别也已具备一定的技术竞争力,据亿欧智库预测,至2025年L2、L3渗透率有望分别达到35%、6%,较2022年预期的15%、1%显著提升。
4.3 主线二:部分受益于经济复苏同时行业具有反转动力的可选消费
游戏行业政策口径转向,行业有望迎来估值修复。11 月 16 日,人民网发布财评《深度挖掘电子游戏产业价值机不可失》指出“电子游戏早已摆脱娱乐产品的单一属性,已成为对一个国家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业”,“游戏科技在助力5G、芯片产业、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财评肯定了游戏产业的重要价值,而游戏版号来看,2022年4月以来游戏版号恢复发放。前期游戏行业持续面临的政策压制有望迎来转折,行业有望迎来修复。国内游戏市场预期稳步恢复的同时,政策也积极鼓励包括游戏在内的文化产业走出去,2022年7月,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积极培育包括网络游戏在内的文化产品出口加工、保障性住房以及大众论坛上提出的“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论断是年末资本市场讨论的热题,后续上交所也发布了《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上市央企低估值的情况在A股市场长期存在,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观察到有很多经营发展稳健、质地优良的央企股价跌破了净资产。从上交所的统计数据看,2022年前三季度,上交所央企营业收入、净利润占上交所整体营收和利润均超过50%,但其市值仅占上交所总市值的40%左右;整体PE约8倍,低于上交所整体PE 13倍。央企低估值的情况不能简单归结于市场有效性不足,从企业自身层面看,央企上市公司成熟度高、平均盘子都很大,也有行业特性,这部分因素导致的低估是结构性低估;另一层面从市场整体看,A股上市公司存在显著的流动性溢价,换手率高的公司更容易获得高估值,市场追求以公司的财务价值定价,而央企上市公司换手普遍不活跃,自由流通股比普遍较低,散户为主体的投资者结构无法给央企的社会贡献准确定价,这部分因素导致的低估是系统性低估。
我们认为当前时点,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建设活动的第一阶段目标就是推动央企板块估值修正,为后续更多的资本市场操作创造前提条件。在此前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中,以及对部分试点企业提出了市值管理上的目标,提出“重视市场反馈,合理引导预期,提升上市公司价值”。从上交所发布《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看,推动央企板块估值修正的抓手主要有两块,一是提升与投资者沟通的能力,提高透明度与信息披露质量,这块是目前民营企业显著做得更好的领域;二是通过开展央企专业化整合,推动打造一批旗舰型央企上市公司,预计后续央企平台资本运作、并购重组和子公司分拆上市动作的概率也会提升。
具体落到估值修正上,我们认为结构性低估(规模因子、行业因子、风格因子等)是客观上较难变化的,因此更应该关注系统性低估(流动性因子、投资观念等)的修正。流动性层面,经验证据表明换手率对估值有正向贡献,因此如何提升公司对投资者吸引力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包括提升与投资者交流的频率、更高频次组织公司调研活动、及时回应市场关切问题、盘活战略性持有股本都是可以提升流动性因子表现的重要手段;而投资观念的改变则依赖于投资者教育以及投资者结构的演变,长期资金以及机构投资者比例的提升能够更好的弱化投资的短期财务目标,赋予公司的分红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以更高的决策权重,一个可参考的范式为ESG准则。ESG准则侧重于上市公司社会价值的衡量,广受国际机构投资者认可。在今年5月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中,国资委对于央企ESG信息披露做出了进一步规范,2022年推动更多央企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实现全部央企发布ESG专项报告,而2021年只有41.52%的央企发布过独立的ESG报告,从未发布ESG报告的央企占比达21.45%。通过推动ESG信息披露规则加快落地,央企的社会价值有望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最终在央企的估值上有所体现。
风险提示
(1)逆周期政策力度或发力效果不及预期:经济的有效复苏仍待逆周期政策的进一步发力,逆周期政策力度或发力效果不及预期可能对复苏进程形成拖累;
(2)疫情发展超预期恶化:当前新冠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病毒变异进程仍未停止,仍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3)俄乌局势发展超出预期:俄乌局势演变对于全球经济、国际局势都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俄乌局势发展超出预期或对我国经济或股票市场造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