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如此低迷 a股下跌原因
现在A股市场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机构对2023年的宏观经济预期都比较乐观,认为明年是经济“大年”,随着新的稳增长政策落地,经济将重回复苏轨道,自然身处底部的A股表现也不会很差。但现实却很“骨感”,本周A股表现出人意料的低迷,目前上证指数又开始上演3000点保卫战。这种强烈的反差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目前A股有多低迷。本周以来,沪深两市成交持续下滑,周一两市成交7568亿元,周二成交6398亿元,周三成交只有5747亿元,周四两市反弹无果,全天成交额略有放大至6575亿元。不过,考虑到当天是高开低走,这个成交虽有放大,但也意味着部分抄底资金再度被套。以目前两市的总市值来看,日成交如果不能维持在8000到1万亿元以上,是很难有上涨行情的。而6000亿以下的日成交水平,已经处于近三年日均成交量中位数区域下方,如果再考虑到因为IPO而不断增长的市值,这个成交水平就更低了。
那么是不是因为市场缺钱呢?因为按照惯例,很多人会认为年底市场资金有回笼需求,因此资金面会比较紧张。但这种惯例实际上也仅仅是一种心理影响,因为从目前金融市场总体来看,并不缺钱。12月初才刚刚降准了0.5%个百分点,释放了5000亿长期资金。而截至本周四,央行已连续四日同时开展7天与14天期逆回购操作,公开市场实现累计净投放5400亿元。此外,从货币总量看,截至 11 月底,广义货币(M2)总量已经达到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10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而且这个增速已超出2020年的最高点1.3个百分点,是过去6年多以来的最高值。因此,从资金面角度来分析,A股理论上讲是不缺钱的,只是缺少入市的信心。
为什么A股在年末的表现又如此糟糕呢?这可能还是和各地疫情的发展有关系。此前我们想的是疫情防控优化,大家全力以赴拼经济。但是疫情防控优化的初期,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急剧增加,反而让人们变得更加谨慎,自我保护意识导致社会活动减少,而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还不明显,反而更像疫情初期防控最严的时候。因此,要等到疫情第一波高峰过后,全国各地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后,才能观察社会经济生活是不是逐步复苏并走向好转。所以大家看到这段时间A股没有什么热点,主要是围绕医药和疫情常态化可能刺激的旅游、百货等板块展开的脉冲式行情,这些热点缺乏持续性,也没有什么市场号召力,更难入机构投资者的法眼。而前期的热点如新能源以及被寄予厚望的集成电路半导体、5G、信创等等,一直都没什么起色,连一度被寄予厚望的金融、地产也是短暂有所表现后,又再度陷入了低迷。
没有热点的市场自然难以吸引增量资金的关注。股价持续下跌,市场成交萎缩,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当然,也有部分市场人士认为,目前A股的低迷是在为明年挖“坑”,毕竟大家对2023年经济“大年”的预期比较一致,A股也会有表现的机会,因此目前蹲得越低,明年可能会跳得更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本周虽然上证指数持续下跌,但是有一定风向标作用的北向资金并没有大幅外逃,反而是逆向买入。除周一以外,北向资金周二净流入11.56亿元,周三净流入18.74亿元,周四全天更是净买入28.15亿元,本周总共净流入43.52亿元。虽然这个净买入额并不是很大,但是考虑到目前A股的低迷状态,北向资金在本周成为一股清流。而且北向资金净买入的个股也很有意思,大部分都是白酒。白酒目前即将面临元旦春节消费旺季,而且也属于机构投资者重兵驻扎的品种,北向资金在这个时候积极买入白酒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当然,从放眼明年A股机会的角度看,白酒和大消费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在重启经济以后,哪些行业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值得大家仔细思考。笔者认为,大消费只能保底,要让经济增长有可持续发展动力,还是要靠技术性比较强的行业,比如前期传闻有万亿级扶持政策的集成电路半导体、以C919为代表的大飞机国产化全产业链、数字赋能的传统产业升级如东数西算、信创等,这些板块调整的时间和幅度都已经比较大,目前底部形态非常明显,即便现在挖“坑”也可能是“黄金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