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证券:深陷IPO项目撤否、造假泥潭

  从泽达易盛IPO财务造假,到5个IPO项目连续撤否被监管公开警示,东兴证券深陷其中不能独善其身,不知此次变故会对东兴证券未来的投行业务和整体业绩带来何种影响,目前只能拭目以待。

  近期,东兴证券可以用“祸不单行”来形容——先是证监会发布公告,泽达易盛IPO财务造假,保荐机构东兴证券自然不能独善其身,未来如何处理有待观察;紧接着是由于5个IPO项目连续撤否被监管公开警示,东兴证券被广东证监局公开警示,成为唯一被监管“点名”的保荐机构。

  从造假到撤否

  11 月18日,泽达易盛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根据披露的信息,公司在2016-2019年报告期内累计虚增营业收入3.42亿元,累计虚增利润1.87亿元;上市之后,在2020-2021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2.22亿元,虚增利润1.09亿元。同时存在未按规定如实披露关联交易、未按规定如实披露股权代持情况和虚增在建工程等问题。

  根据上述违法、违规行为,证监会拟对泽达易盛责令改正和警告,并处8600.04万元罚款;对时任董事长、总经理林应给予警告,并处以3800万元罚款;对时任董秘、财务总监应岚给予警告,并处以1300万元罚款,且对两人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其他4名相关人员也一并警告并处以罚款。

  继紫晶存储之后,泽达易盛也成为科创板IPO财务造假又一典型公司,其保荐承销券商为东兴证券。11月25日,作为保荐机构的东兴证券也发布公告向投资者致歉,表示将认真反思,加强管理,持续提升执业质量,切实履行好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责任,提高履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的能力。

  据了解,泽达易盛于2020年6月23日登陆科创板,彼时募集资金4亿元,东兴证券的保荐承销费为4252.52万元。根据此前类似的财务造假案例,如果泽达易盛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东兴证券可能同时面临监管处罚和投资者发起的中介连带责任赔偿诉讼。

  截至目前,东兴证券仍有11个IPO项目处于在审阶段,其中沪市主板5个、深市主板2个、科创板2个、创业板2个——这些在审项目的命运和结局仍有不确定性,是否暂停或取消审核取决于监管的态度,目前只能拭目以待。

  除了泽达易盛被证监会公开曝光财务造假外,近日,广东证监局向辖区券商投行部门下发了新一期《广东资本市场监管动态》,为撤否项目保荐机构执业问题进行了专刊通报。广东证监局指出,多数撤否项目仍然暴露出相关保荐机构存在执业理念不适应、履职尽职不充分、辅导质量不过硬等多方面问题,业务团队执业能力亟待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东兴证券是本次专刊中唯一被广东证监局“点名”的保荐机构。东兴证券近3年申报的5个项目全部以撤否告终,且辖区2021年以来只有2个被否项目,均由东兴证券保荐。此外,东兴证券对于前期已经“一否一撤”的项目,未能核查清楚前次现场检查已经发现的发行人涉嫌体外资金循环问题即予申报,导致项目再次撤回。

  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上述东兴证券“一否一撤”的项目分别为九恒条码和凯金能源。九恒条码于2019年6月20日首次递交上市申请,2021年1月28日迎来发审委审核,首发未获通过,成为2021年第二家IPO被否的企业。凯金能源在2017年6月、2019年5月、2021年7月三次闯关IPO,前两次申请在创业板上市,2021年则转战上交所主板,最终以撤材料告终。

  而广东2021年以来另一个由东兴证券保荐的IPO被否项目则为科莱瑞迪,2021年12月31日获受理,2022年9月22日被创业板上市委否决。被否原因主要与其成长性不符合创业板“三创四新”的定位有关,上市委认为其主营产品市场空间有限,新产品能否实现规模收入尚不明确。

  投行逆势增长整体业绩下行

  2022 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东兴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7.83亿元,同比下降30.9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3亿元,同比下降62.59%。根据半年报披露的数据,东兴证券上半年主要业务收入均出现下降,其中,占比过半的财富管理业务收入下降11.5%,自营业务收入下降4.01%,资管业务收入下降54.77%,其他业务收入下降85.73%。

  在上述业务收入均下降的前提下,东兴证券上半年的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4.61%。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东兴证券投行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首发项目,首发承销收入达3.77亿元,较2021年增长155.05%,占投行业务收入的83.78%;相比之下,再融资承销收入为1415.09万元,同比大幅下降55.47%。由此可见,上半年,投行业务收入尤其是IPO承销收入对东兴证券业绩贡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具体来看,东兴证券上半年完成股权融资首发项目共4个,其中,腾远钴业IPO募集资金54.78亿元,为报告期内创业板市场募资规模最大的IPO项目;腾远钴业IPO的承销及保荐收入为2.45亿元,占全部首次公开发行承销收入的65.15%——上半年东兴证券凭借腾远钴业首发项目一单业务即实现了投行业务的“逆势”增长。

  问题的关键在于,仅靠投行业务的增长,东兴证券显然无法改变2021年以来营业收入下滑的趋势。2021年,东兴证券实现营业收入53.76亿元,同比下降5.48%,除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2%外,主要业务中的自营业务、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同比分别下降45.22%、31.22%和82.67%,整体业绩表现差于行业。

  2022 年三季报显示,东兴证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3亿元,同比下降26.71%;实现归母净利润5.47亿元,同比下降53.65%;实现扣非净利润5.35亿元,同比下降54.46%;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东兴证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1亿元,同比下降18.04%;实现归母净利润2.74亿元,同比下降39.11%;实现扣非净利润2.73亿元,同比下降39.11%。在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的基础上,东兴证券前三季度和三季度单季业绩继续下降。

  此次泽达易盛IPO财务造假被重罚,作为保荐机构东兴证券难逃其责,未来或将承担连带责任,这必定会对其投行业务收入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给公司整体业绩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投行业务未来不确定性大

  实际上,随着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000家,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券商投行业务迎来一个新的良好发展机遇。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52家上市券商(除东方财富)实现IPO承销和保荐收入超248.23亿元,其中,收入排名前五的券商该类业务收入占据“半壁江山”。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投行业务持续保持严监管、“零容忍”,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以此来封堵IPO项目“带病闯关”的现象。

  截至12月4日,IPO承销及保荐收入居前五的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海通证券、华泰联合,实现收入分别为41.59亿元、27.44亿元、23.52亿元、24.21亿元和17.10亿元,合计133.86亿元,占52家上市券商IPO承销及保荐总收入的53.93%。

  此外,国泰君安和民生证券实现IPO承销及保荐收入均超10亿元;国信证券、国金证券、申万宏源、安信证券、东兴证券、东方证券、国元证券等公司实现IPO承销及保荐业务收入均超5亿元。

  首发IPO承销家数排名前五的上市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中信建投、海通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中金公司,数量分别为121家、84家、66家、57家和53家。国泰君安、民生证券、安信证券、国信证券、国金证券、招商证券、申万宏源证券、长江证券、中泰证券、国元证券、光大证券、东吴证券、东兴证券、兴业证券、中原证券、浙商证券、西部证券等17家券商IPO保荐企业在10家以上,此外还有30家上市券商全年保荐企业不足10家。

  无论从实现IPO承销及保荐业务收入来看,还是从承销数量来看,东兴证券均位居行业前列,由此可见在激烈的市场博弈中公司投行业务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半年报显示,东兴证券投行业收入占比约为26%,仅次于财富管理业务,是上半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业务。不知此次变故会对东兴证券未来的投行业务和整体业绩带来何种影响,目前只能拭目以待。

  在注册制下,监管部门对于企业披露的文件不做实质性审查,这实际上对包括券商在内的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介机构应该切实承担起“看门人”的责任,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签字者”。与此相适应,中介机构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会更加重大。

  回顾历史案例,即使是已完成多年的保荐项目,一旦被坐实财务造假,保荐机构仍会被监管追责。2020年7月,广发证券因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被暂停保荐资格6个月;无独有偶,2022年6月,平安证券因乐视网IPO造假案被暂停保荐资格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