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桂林等银行打响通知、协定存款利率下调“第一枪”,净息差反转曙光已现?

  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以及居民储蓄意愿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下,、桂林银行、四川天府银行等多家银行调整通知存款与协定存款利率,并于5月15日起正式执行。其中桂林银行对通知存款各期限存款产品利率和单位协定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均高达55BP。

  对于银行而言,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基本上以对公活期存款为主,这两类存款利率的下调将促使银行尤其是对公活期存款占总负债比重较大的银行降低存款成本,从而缓解净息差缩窄的压力。

  显然,银行正通过降低存款利率等途径“稳住”净息差。在银行多举措并行的背景下,净息差有望企稳回升。

  正如中信建投表示,随着信贷需求的回暖,新发贷款利率的下行趋势将缓解,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的压力期或将结束,息差有望在今年一季度的低点后逐渐企稳。

  平安、桂林等银行

  率先下调协定、通知存款利率

  继今年4月中小银行“扎堆”下调存款利率后,银行存款利率再生变。

  5月12日,据媒体报道,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将在5月15日调整。国有银行(特指工、农、中、建四大行)执行基准利率加10BP;其它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加20BP。

  据央行2015年发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调整表披露,1天和7天期通知存款利率的基准利率分别为0.80%、1.35%,协定存款利率为1.15%。

  也就是说,调整后1天期通知存款最高利率为1%,7天期的通知存款最高利率为1.55%,协定存款最高利率为1.35%。而在调整前,各类协定存款利率上限为基准利率加65BP,部分银行的通知存款利率达到基准利率加65BP。

  随之而来的便是包括平安银行、桂林银行、四川天府银行等多家银行调整通知存款与协定存款利率。

  像四川天府银行调整后1天通知存款执行利率为1%,7天通知存款执行利率为1.55%、协定存款为执行利率为1.35%,上述产品均较基准利率上浮20BP。

  这并非个例,桂林银行自5月15日起,单位协定存款利率调整为1.35%,而先前则为1.9%;调整后的1天期、7天期通知存款执行利率分别为1%、1.55%,相较于先前两个期限的存款利率均下调55BP。

  对于银行而言,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基本上以对公活期存款为主,也就是说对公活期存款占总负债比重较高的银行更受益,这两类存款利率下降有利于压降银行的负债成本,从而传导至净息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净息差收窄的压力。

  正如兴业证券测算,以净息差升幅为例,可以发现协定存款利率下调后,13家主要全国性银行中,净息差升幅超过4BP的银行共有6家,其中有5家为股份制银行,1家为国有大行。

  净息差反转在即?

  下调存款利率已然成为银行“守护”净息差的途径之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折射出目前银行净息差不够宽裕。

  中信证券表示,以2023年一季度披露净息差的上市银行为样本,平均净息差较2022年全年下行11bp,其中披露公布净息差的大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平均下降14bps、12bps、5bps、12bps。

  值得注意的是,国信证券王剑曾测算1.68%是净息差的底线,但这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余地。如果留点余地,净息差要比1.68%稍微高出一些,比如做到1.8%以上。

  反观6家国有大行,仅有邮储银行净息差超过2%,剩余的5家银行中有4家净息差水平均低于1.8%。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同期净息差分别为1.77%、1.7%、1.7%、1.33%。此外,建设银行的净息差仅微超1.8%,达1.83%。

  除国有行外,股份行中也不乏出现净息差低于1.8%的现象。像民生银行今年一季度净息差为1.49%,但同样有部分股份行的净息差超2%,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同期净息差分别为2.63%、2.29%。

  事实上,2022年以来,银行的净息差便持续下滑,全年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1%,同比下降17个基点。

  具体到各家银行,据choice数据显示,纵览42家上市银行的净息差,仅江苏银行、长沙银行、贵阳银行、中国银行以及江阴银行5家银行净息差在2022年同比增长,剩余的银行均在2022年下降。

  其中重庆银行净息差同比降幅最大,高达32BP;其次便是民生银行,2022年净息差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

  银行直面净息差收窄压力的背后一边是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减少银行的利息收入,另一边是银行存款成本激增。今年一季度存款继续飙升,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

  显然,在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双重压力下,银行净息差收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保护”净息差刻不容缓,银行也正通过多种多样的举措为提升净息差创造条件。

  对于未来银行净息差走势,不少券商保持乐观态度。兴业证券表示,预计2023Q1是本轮降息后的行业息差低点,二季度起有望逐步企稳。

  

  银行股“先知先觉”

  在净息差拐点将至的预期下,银行股“闻风而动”。

  纵览42家上市银行年初至今股价涨幅,截至5月15日收盘,中信银行年内股价累计涨幅最大,超41%;其次是中国银行累计涨幅超32%、重庆银行、长沙银行、交通银行以及农业银行累计涨幅均超20%。

  银行股“铁树开花”的原因除净息差预期改善的因素外,还包括“中特估”催化。在“中特估”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具有低估值、高分红特征的银行股将受益匪浅。

  从估值角度来看,目前银行板块PB不足0.6倍,处于估值底部。从分红角度来看,银行向来是“分红”大户,仅国有六大行2022年拟现金分红就超4000亿元,像工商银行拟合计派息超千亿元。

  银行股飙涨的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银行本身业绩正稳中向好。

  以国有行为例,营收方面,六大行今年一季度合计实现营收超9450亿元,同比微增近3%,好于市场预期;除工商银行同期营收同比下降外,其余5家国有行营收均实现同比增长。

  净利润方面,一季度六大行归母净利润超3590亿元,同比增长超1%,其中同比增幅最大的是交通银行,为5.63%。

  除国有行外,城商行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极为亮眼。像杭州银行、江苏银行、苏州银行等同期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超20%以上,其中杭州银行同比增幅高达28.11%。

  业绩之外,不少银行资产规模表现亦强劲。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六大国有行总资产超174万亿元。相较于2022年末,农业银行资产规模增幅最大,达8.51%;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增幅也均超6%。

  息差触底,低估高分红,这些将成为银行股上涨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