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怎么消费 没钱怎么消费知乎

  1983年,29岁的罗大佑发布歌曲《未来的主人翁》,歌词写道:

  “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

  40年过去,曾听过这首歌的孩子们,无一都成了“电脑儿童”,他们在踏入社会之后,依然没有成为“未来的主人翁”。

  每个人在小时候,都曾是天骄子,是未来的主人翁,对未来有些无限美好的憧憬。

  长大以后,才发现自己同大街上所有人一样,蝇营狗苟、早已经迷失在人潮中,只能随波逐流,飘来飘去。

  01

  没钱,怎么消费

  4月的宏观数据,不太好看。

  据国家统计局,4月CPI同比+0.1%,环比-0.1%,3月同比+0.7%,增幅进一步缩小;PPI同比-3.6%,环比-0.5%,3月同比-2.5%,降幅进一步扩大。

  这些数据在反映,预想的通胀,依然没有来。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通胀这么低,ppi一直下降,为什么我的生活成本却在走高?

  因为老百姓的刚需品粮食同比+1.1%、猪肉+4%、蛋类+1.2%、水果+5.3%,只有蔬菜便宜了13.5%。

  其实,通不通缩只是个名词而已,需求到底怎么样,大家心里都有数。

  没钱,怎么消费?

  消费需求是经济循环发展的终极引擎。

  但消费需求的前提是有消费力,有消费力的前提是收入。

  消费者收入都下降,经济循环就拉不起来,接着就是生产过剩、工厂裁员、失业加剧、收入下降,消费进一步萎靡……形成恶性循环。

  现在,很多砖家总是从年轻人的心态上找问题,批判年轻人佛系躺平,仿佛只要把年轻人的观念扭转过来,问题就会消失。

  典型的“抛开事实不谈”。

  难道还有人不爱花钱?问题是有没有钱花。

  今年的五一长假,堪称冰火两重天。

  火的是人,全国出游合计2.74亿人次,比2019年还要多20%。

  冰的是消费,五一期间全国旅游收入1480.56亿元,人均540元,远低于2019年的603元。

  看着“挤爆了”等话题一个个登上热搜,没想到他们这么抠门。

  反常的现象正在说明一个事实:人们依然有极强的消费欲望,无奈口袋里没钱。

  没钱,怎么消费?

  5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年薪为92492元,环比增长5%,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当然,工资这个东西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的差异太大,平均数据并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据CNNIC统计调查,全国网民的月收入,88.5%在8000元以下,其中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比高达55.9%。

  结构如下:

  没钱,怎么消费?

  再看拥有近2亿用户的招商银行年报。

  2022年,12.21万日均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富豪,持有31.54%资产,人均2780万元;355万“金葵花”客户,持有50.58%的资产,人均153万元。

  剩下的1.69亿普通客户呢?平均卡里只有1.14万元。

  这比我们常说的二八定律,还要扎心得多。

  同时,注意了,这还只是存款,不是资产,表明的是2%的人拥有百分之八十的钱。

  而大多数中国人主要资产,都集中在房产上,本就没多少存款。如果加上资产,贫富差距,还将更大。

  没钱,怎么消费?

  这张表充分反映,限制消费不是观念,而是贫穷。

  当贫穷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便形成自我约束,把“不花钱、少花钱”合理化。

  慢慢地,消费的热情便走向冷淡,我们都是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

  少部分人,甚至丧失了奋斗的勇气。

  02

  三十而不立

  

  中国人对年龄特别敏感。

  三十而立,本是孔夫子讲述自己人生经历的话,原意只是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却被后世信徒当做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杆。

  这个年纪的人,立起来的各自精彩,立不起来的,有着相似的困境。

  归根结底,就一个字,钱。

  经济不独立,则人格不独立。连韦小宝都知道,“小丈夫不可一日无钱,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

  但现在不少“小丈夫”,不知道是选择性忽视,还是真的不懂,直接选择了躺平。

  最近,国内一个全新职业开始流行:全职儿女

  居家办公、不用早出晚归、没有职场霸凌,老板就是自己的爹妈,每个月都有保底工资拿。

  工作内容也相当轻松:

  “9点起床,10点遛狗,然后去厨房帮忙,吃午饭、睡午觉,刷手机到下午,帮忙做晚饭,饭后陪父母聊聊天、散散步,愉快的一天全职工作结束了~”

  按圈内人的说法是,“主打一个陪伴”、“不想为了几千块工资伤害身体”。

  好像挺有道理的……个鬼啊。

  除了少数确实需要照顾家里老人的,大多数的“全职儿女”,其实就只是啃老而已。

  他们有的单纯是游手好闲,有的稍微好点,希望能付出劳动换取经济支持,争取考公考研上岸。

  后者其实很聪明,同时也很保守(胆小)。

  相比早早进入社会,他们更坚信老师、家长多年教导的“做题→上好大学→拿高学位→找好工作”的直线路径。

  这种现代版“范进中举”背后,只是当下考公热潮的一个缩影。

  准备二战、三战、N战的年轻人们,还没到而立之年,在心态上早已是焦灼的中年人。

  他们担心,即便考上了,毕业后能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做到经济上独立。

  可到时自己年近三十,又要谈婚论嫁,大部分人买房得靠父母资助,独立的人格在高杠杆下大幅贬值。

  自己依然是“三十不立者”

  没钱,怎么消费?

  当然,能做“全职儿女”的人,家境大多都不错,养个闲人可能也无所谓。

  更多草根家庭出来的年轻人,没有这样的条件。

  尤其是,上一代人靠着省吃俭用、低消费高储蓄,一针一线积攒下的家底,在物价横飞的时代,已经变得很稀薄。

  当下的就业形势也不太好,经过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的渲染,大量害怕内卷的年轻人,化身小摊贩。

  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最近在公交地铁站口、小区门口,甚至商场的露天区域,突然支起了不少年轻人的摊位,有的卖烤肠,有的卖寿司,有的卖辣条,还有的卖冰粉、芦荟汁,应有尽有。

  一方面,他们“灵活”就业了;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当下的社会氛围。

  这两年,消费降级是普遍现象,年轻人消费越来越理性,“特种兵”式旅游大行其道。

  此情此景,很多人放弃宽敞干净的餐厅,选择在更划算的路边摊消费。

  最近有新闻刷屏,说一对夫妻摆摊日入九千;还有一女生下班后摆摊卖玩具,净赚25万左右。

  乍看起来,真的是商机无限。既自由,又赚钱,多好啊。

  钱哪有那么好赚。

  而且,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压根不是真诚地,想靠摆摊买东西挣钱。

  有时候下班回家途中,我看到不少面容精致的小姑娘,在路边摆放一些小物件售卖,自己却只顾玩手机,上去问价格也不理。

  这真是来做生意的态度?

  他们啊,大概只是单纯懒得工作,又没有条件当“全职子女”的人而已。

  当然,也有部分真的把摆摊当做事业做的。

  在小红书上,有上百万条关于如何摆地摊的笔记;在抖音上,与摆地摊相关的话题,播放量超过200亿次。

  这些视频里,衣着讲究、能说会道的小姐姐小哥哥们,要么在当街练摊,要么在对着镜头分享他们的练摊经验。

  他们其实不是地摊小贩,只是人设为摆地摊的网红博主,赚的是流量钱。

  同时,也诱导了许多好逸恶劳的年轻人,加入摆摊大军。

  这种情况,又该怎么评价呢?

  归根结底,上班也好、摆摊也好,都只是谋生手段。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都值得尊敬。

  但少数失去勇气的青年,却寄希望于乌托邦,化身卡夫卡式的甲虫,不愿脱离“母亲的裙兜和父亲的指令”。

  或幻想成为网红,却不肯付出努力,被动成为流量和工具。

  用马大帅的话讲就是:你得支棱起来啊。

  03

  尾声

  单个人的心理不健全,是心理医生就能解决的事情。

  一群人皆如此,则是时代的结构性问题。

  现在有个流行观点,认为90后是最倒霉的一代。

  不仅是因为大把时光浪费在校园,还因为我们的青少年,恰好处在一个浪漫主义盛行的年代。

  在我们学习接收能力最强的年纪,最喜欢的是《大话西游》,是《海贼王》,是爱情能忽略物质,友情能够跨越阶级,梦想可以大声说出来。

  但当我们这拨人踏进社会,却好像进入平行宇宙,时间线全乱了。

  怎么就突然跳到《鱿鱼游戏》了呢?

  其实浪漫这个词,永远只在荧幕上出现,每一代人都会抱怨,自己生不逢时。

  没有谁是特殊的。

  周而复始,历史犹如无间轮回。

  若看开点,任何时期的问题,都会被时间解决。

  但对个人而言,宏大叙事往往意义甚微,我们有限的寿命不足以对抗变幻无常的漫长周期。

  忙碌了一天又一天后,我们只能在短视频、游戏和甜得发腻的奶茶中,收获短暂的宁静。

  就像工地大爷们,靠着廉价香烟和散装假酒,安抚疲倦的身体。

  一觉过后,太阳照常升起,继续重演昨天的剧情。

  偶尔在一个走神的瞬间,才会发现——“哦,我已经活了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