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高科技发展

  近年来,资本市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以改革带动基础制度夯实、关键制度创新和融资功能发挥,着力强化对民营经济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作用,取得积极成效。今年2月17日,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优质民营企业、科创企业上市渠道将更加畅通。

  资本市场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就业、财政税收、科技创新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构成重要的上市公司阵营,A股5000余家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有3200余家,总市值约37万亿元,占比分别约为60%和40%;民企上市募资共计2.2万亿元,占上市募资总额的近一半。注册制下上市的约1000家公司中,民营企业占80%多。近年来证监会不断完善制度,优化资本市场营商环境,积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制度安排平等。无论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还是具体机制安排,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保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以发行上市为例,在执行好市场准入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等政策的前提下,不因所有制差异而在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上有所区别。

  ——融资供需适配。民营经济灵活多元,处于不同行业领域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融资需求。目前,多层次资本市场涵盖股权债权、现货期货、公募私募、场内场外等市场,股权市场中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错位发展,各板块又设置多套上市条件,为民营企业多元融资需求提供了多条对接路径。

  ——竞争公平有序。资本市场运行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促进上市公司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对各类产权一体保护。近年来,证监会认真履行公平竞争审查要求,落实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等法规政策,同时加强对拟上市公司股东穿透式核查,打击违法违规“造富”行为,为民营企业融资发展创造更加公平健康的市场环境。

  ——监管环境透明。资本市场是信息市场。近年来,证监会坚持“开门搞监管”,不断深化监管信息公开,标准、过程和结果应公开尽公开,推动与主管部门、投资者、新闻媒体等各方共建共治,有效地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为民营企业打造了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环境。

  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充满活力韧性的重要保障。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能好。证监会聚焦“为中小企业办实事”,多管齐下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以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为目标,深化新三板改革,高质量建设北交所,从挂牌条件、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升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22年末,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62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同时,大力推进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全国共有21家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专精特新专板。支持中小企业利用交易所债券市场进行融资,2022年中小企业在交易所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1022只,融资金额约7600亿元。着力发挥投行专业作用,打造综合性多功能服务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

  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

  资本市场是连接科技、资本和产业的主要纽带。我国的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创新资本形成、强化激励约束、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公开高效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主动融入科技强国建设,更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国家战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条件更完备、基础更牢固。

  ——面向创新的板块特色。注册制改革起步于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是改革的初衷之一。经过四年建设,科创板坚守服务“硬科技”的初心,在重点支持的六大科创行业领域实现全覆盖,“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形成企业矩阵,支持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作用持续展现。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以来,服务“三创四新”的板块特色不断彰显,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九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近六成,涌现出一批创新“领跑者”和产业“排头兵”。北交所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集聚效应也逐步显现,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占比超八成。

  ——科技导向的制度安排。一方面,通过关键制度改革增强包容性。比如,为红筹架构、特殊股权结构企业上市开通路径,更好地适应高科技企业多样化的股权设计需求。部分板块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支持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业上市,契合科技企业前期投入大、收入和盈利需要爬坡跃升的现实特点。建立灵活便捷的股权激励制度,让科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约束形成倒逼机制。比如,实行市场化的发行定价机制,进一步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专业估值能力,使定价充分体现科技“含金量”。强化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信息披露要求,借助市场力量促进企业加大科研投入。

  ——服务科技的监管理念。近年来,证监会为拟在科创板等板块上市的企业设定了科技水平评价指标,监管中贯彻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加强综合研判、杜绝“唯指标论”。与行业主管部门、科技部门及相关产业组织保持沟通协作,充分发挥交易所科技咨询委、行业专家库作用,提高对企业科技水平的评判能力。以简明易懂为导向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细化分行业信息披露要求,强化针对性和有效性。严格落实中介机构责任,督促中介机构提高对科技企业的保荐能力和尽职调查水平。

  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态逐步形成

  近年来,资本市场着力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引导到科技创新关键领域,服务创新的实效显著,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监管生态、市场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高质量上市公司群体涌现。A股上市公司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一批打破国外垄断、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成功上市,带动形成了展现我国科技实力和潜力的上市公司群体。目前5000余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超过一半,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的一半以上。试点注册制以来,新上市的科技创新企业占比超过七成,2022年科创板、创业板均有十余家处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企业上市。

  ——创新资本加速形成。证监会科学合理保持新股常态化发行,2022年面对复杂的外部因素,A股IPO家数和融资额均居全球首位。通过保持新股发行节奏、明确市场预期,科技型私募创投基金的退出渠道更加通畅,激发了“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信心和活力。截至去年三季度末,私募股权基金在投高新技术企业项目5万多个,在投本金2.5万亿元。通过引入中长期资金,让更多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科技企业获得更稳定的股权融资,以创业板为例,长线资金持股比例较注册制改革前提升了30%。随着不同类型科技企业上市,资本市场博弈形成合理价格,为全社会科技资产提供更科学的定价参照。

  ——强链补链效果明显。资本市场通过对行业龙头、链主企业的融资支持,促进上下游、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融通发展,提高产业链的整体韧性和稳定性。近年来,新能源、光伏、生物医药等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取得了亮眼的业绩增长。以科创板为例,在集成电路行业已形成了近90家上市公司组成的产业集群,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生产环节,并不断向上游延伸;生物医药领域已汇聚了超百家企业,成为美国、中国香港之外全球主要上市地和集聚地,2022年以来新上市10多家上中游企业和创新药企业,进一步加固补齐了产业链。

  ——优质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A股上市公司发明专利总数合计百余万件,相比2012年底增长3倍多。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超过四分之一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研发机制,推动一批诞生于实验室、具备“硬科技”成色的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于产业。一批体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企业上市,有利于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对前沿、基础领域科研也有“反哺”作用。资本市场严格落实知识产权、数据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度,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合规性约束,促使其产权分明、管理规范。

  党的二十大提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证监会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目标,通过不断优化制度机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高科技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