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000字!五大首席策略分析师最新发声

  自1月中旬站上年线以来,A股市场呈现震荡行情,热点快速轮动。叠加两会行情、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因素,2023年应该关注哪些重要的政策走向?应该注意哪些风险事件?春季躁动行情是否已经结束?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

  中信建投证券政策研究组首席分析师 胡玉玮

  光大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张宇生

  西部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易斌

  开源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 张弛

  德邦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吴开达

  共五位首席策略分析师,以下五大“首席”的核心观点:

  胡玉玮:预计全国两会上对GDP增速目标将设定在5%左右或5%以上;CPI目标值维持3%不变,考虑到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预计将设定为3%水平;货币政策将更加关注结构性政策实施,整体基调上有所边际放缓。

  吴开达:经历前期数月的反弹以后,A股市场整体累计涨幅不低,结合估值和交易层面的边际变化来看,短期市场或受到影响。并且时点临近两会,市场更加关注政策以及经济修复的高度,两会期间市场表现或相对平稳。

  张宇生:虽然前期市场积累了一定的涨幅,但是后续政策的确认可能将有助于投资者坚定未来经济与盈利向好的预期,也将有利于市场的逐步震荡上行。

  易斌:在外部流动性环境依然偏紧,而国内经济仍需货币发力的环境下,今年国内货币政策整体操作将倾向于“宽信用,稳货币”。

  张弛:展望未来,1-2月份经济数据出炉,结构性分化会比较大,真正有基本面逻辑支撑,且受益于流动性与风险偏好的成长制造业方向,包括机械自动化、“三因子”框架,即:

  (1)美国经济衰退预期明显上升,实质性经济衰退或只是滞后半年,发生概率依然较大,故美国经济衰退预期或对美债收益率上行形成掣肘;(2)我们观察近端的远期利差已经降至负值,意味着美债定价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的预期基本“兑现”,意味着2023H1美国常规性加息对于美债收益率的持续性驱动较为有限;

  (3)美国紧缩货币政策虽未有转向,但力度由此前的“超常规性”加息(50bp以上)转为“常规性”加息(25bp),故影响的力度亦明显下降。2023H2美国经济大概率进入实质性衰退,其货币政策或将转为“中性”,对我国汇率及流动性影响将进一步弱化,然而,倘若国内的经济复苏力度增强,CPI明显升温,国内货币政策也可能与美国背离,或开启收紧模式。综上,预计2023年全年我国货币政策独立自主,影响货币政策方向的核心还是“内因”包括国内经济及通胀的变化。

  胡玉玮:货币政策历来是市场以及投资机构关注的热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央行工作会议强调,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去年四季度开始,央行的政策导向发生较大改变。市场数次降准预期落空,MLF和LPR利率保持稳定,DR007中枢缓步抬升等信号均表明央行对今年经济回稳向好保持信心,政策重心开始由稳增长向防通胀和防风险方向偏移。

  应当看到,总量型工具带来的溢出效应较强,增加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并不必然导致信贷规模的提升。此外,货币政策既无法直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形成直接干预,央行也不能完全对货币乘数加以控制。我们认为,未来央行对总量型工具的运用将保持审慎,多通过定向操作而不是总量操作是今年货币政策的重要信号。而继续发挥好结构性工具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双碳等重点领域的“精准滴灌”作用将是主要政策导向。

  在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方面,适度松弛商业银行流动性、资本和利率三大约束,推动其形成“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合理引导信贷成本下行。考虑到企业贷款多以中长期为主,短期利率下行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效果并不显著,而央行压低中长期利率的主要方式为定向降准和PSL,今年此类政策依旧可期。

  易斌:我们认为在外部流动性环境依然偏紧,而国内经济仍需货币发力的环境下,今年国内货币政策整体操作将倾向于“宽信用,稳货币”。

  从海外来看,美国非农数据仍然强劲,核心通胀居高不下,疫后劳动力市场供需偏紧的格局仍在延续,联储货币政策年内难以转向宽松,美债收益率高位盘整,中美十年期国债利率倒挂,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资本和金融项持续流出,进而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内货币政策难以全面宽松,尤其是对于市场利率影响更大的降息操作,推进难度会明显上升。

  另外一方面,随着202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各项稳增长促销费政策逐步发力,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和政府财政支出整体前置,仍然需要货币政策的积极配合,在这样的环境下,以MLF为代表的结构性工具在今年的宽信用政策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业绩的确定性将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中国基金报记者:自1月中旬站上年线以来,市场呈现震荡行情且行业板块快速轮动。目前影响市场的因素有哪些?您更看重哪些?

  吴开达:经历三个月的反弹后,市场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调整,主要因素是市场缺乏新催化、外资流入暂缓、海外加息预期再起的影响。

  2022年10月以来A股全面修复,春节前大盘领涨,节后中小盘明显占优。主题投资表现火热,在当前缺乏大规模流动性放松和增量资金的背景下,进一步上涨难以为继,因此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当前经济数据处于空窗期以及相对的政策真空期,当前市场并没有对政策以及经济发展形成明确预期。

  国内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阶段性紧张,央行加量MLF和逆回购,但DR007仍然明显高于政策利率,市场也担心流动性层面宽松不足。由于美国非农和通胀数据接连超预期,市场对于3月加息50BP的概率重新燃起,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反弹、人民币阶段性走弱,也使得外资大幅流入的节奏放缓。除此之外,气球事件、美国半导体制裁措施的发酵等一系列事件,使得中美关系再生波澜,都压制了市场的情绪。

  此外,近期中疾控发布的通知显示,中国已经出现了XBB1.5的新病例,相关报道冲上热搜也使得市场开始重新关注疫情,可能带来扰动影响。

  张宇生:目前影响市场的因素主要来自与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数据的逐步验证,另外一个是部分风险事件的扰动。

  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春节之前,国内资本市场经历了一轮由预期与风险偏好提升推动的快速修复行情。但是在春节之后,市场逐步开始关注经济数据的验证。由于今年春节提前的原因,并非所有的经济数据都在同步验证,例如消费的改善就要显著的先于投资的改善,因此市场在预期验证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并且导致了市场缺乏稳定的主线,进而出现了迅速的轮动。

  另外一方面,在风险偏好前期显著回升的背景之下,近期部分的风险事件也使得市场面临一定的震荡压力。目前来看,我更加看重经济预期的验证,这是全年市场表现的基础,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持有偏乐观的看法,未来随着经济数据与企业盈利的逐步好转,预计市场中期仍然将稳中有升。

  易斌:我们认为今年对于A股市场投资而言,业绩的确定性将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过去三年受到疫情的反复扰动,叠加趋势和积极政策的环境下,可能仍有较好表现。

  张宇生:展望2023年,大多数2022年的风险事件都已经逐步淡去,例如疫情扰动、海外通胀大幅超预期等。但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值得投资者持续关注。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海外政治风险的演变,目前俄乌冲突仍在进行之中,美国对华政策也不时有所反复,这可能会影响到市场短期的风险偏好。另外,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导致的海外市场波动也可能会对于国内市场以及北上资金造成一定的影响。

  张弛:风险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通胀升温,对高估值公司及行业形成掣肘;二是经济复苏的程度不及预期,远低于2019年水平,将小心估值“回吐”;三是海外货币力度加码,再次启动“超常规性”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