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钳制愈演愈烈,“去中国化”进入倒计时,我们该怎么办?

  对华钳制愈演愈烈,“去中国化”进入倒计时,我们该怎么办?

  人家“去中国化”,我们如何应对?

  我们曾坚信外企不会放弃中国市场,就像俄罗斯曾坚信欧洲离不开他们的廉价能源。

  但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了太多外企离开的身影。小到身边的餐厅、超市,大到全球的高新科创企业龙头。从麦当劳改名金拱门、肯德基被蚂蚁收购、沃尔玛家乐福纷纷撤店,到亚马逊、爱彼迎、甲骨文关闭中国区服务。

  甚至连很多留下的,都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暂时走不成。

  比如亚洲三大电脑制造商戴尔。上个月,在戴尔公布的未来规划中,所有的“made in China”都将彻底被去除。虽然这个目标暂时还很难实现,但从芯片开始,它们正坚定地朝着“去中国化”走去。

  同样情况的还有不断扩大印度产能,加速转向东南亚的苹果。

  你可不要以为这些公司的离开,仅仅是自己的离开。作为各行业的龙头,依附在这些企业供应链上的公司数不胜数。像戴尔、苹果一类巨头的离开,如果供应链的厂家们不跟着走,必然会失去这笔大单,有的甚至会面临生存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有标志性的事情。

  印度工商部的最新数据,2021-2022财年印美双边贸易额达到1194亿美元,超过印中的1154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丧失了印度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被美国取代。

  一方面是美方对华的钳制,试图通过制造业去中国化,遏制中国发展,甚至让中国衰退。另一方面,印度对中国的虎视眈眈,他们想要的,不仅仅是在挖我们的墙角,而是直接挖空我们的根基。

  在美印都意与中国“脱钩”趋势下,我们必然失去部分订单。可以预见,2023年我们的形势不容乐观。这也是年初各省急着包机出门抢订单的原因之一。

  那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搞制造业。制造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是国之根本。

  但显然不是在赚几分薄利的低端制造业上了,必须摆脱依靠“人口红利”的内卷竞争。毕竟比廉价劳动力,你还能比得过印度吗?我们要避免被锁死在低端制造的陷阱里。

  发展高附加值、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要知道,在日本,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是40%,德国更是高达50%。而在我们国家,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

  按照前人发展经验,低端制造业因成本的提高迁移到国外,而国内发展高端制造业、服务业。把有技术含量的活和销售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发达国家都是这样的过来的。

  这条路难是难,但是回顾历史,中国的每一次突破可不都是迎难而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