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股能否乘风而上(消费股也能进攻)
2023年这个春节,券商分析师又把记者的活给干了。
多家券商分析师在春节期间通过回乡见闻、草根调研等方式,深入观察祖国一二三线城市,带来“接地气”的研究观察,这其中“消费复苏”是分析师们提到的高频词。
国泰君安证券多名分析师均表示,消费复苏是一致共识,但回乡真切感受到各地春节的超预期火热;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李林芷也表示,春节期间的线下消费重现“烟火气”。
值得注意的是,大消费板块自2021年以来便一直处于调整状态。那此番消费板块因何会出现“火热”行情?这个现状能否持续?在这些背景下,消费板块还有何机会?
01
春节消费因何“火热”?
春节期间,景区游客爆满、电影院座无虚席、饭店门前排起长队……种种迹象表明,“人气”已经回归。近期消费复苏持续回暖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具传统特色的节日,也是传统的消费旺季,买买买是春节假期不变的旋律。
据国家税务局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2%,其中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分别同比增长10%、13.5%。
图 1 . 税务总局统计的消费企业春节收入增长12.2%
资料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平安证券研究所
二是各项“稳增长”政策也在加速落地。自去年11月中旬以来,降准、“金融十六条”、地产“第二支箭”延期扩容等政策宽松措施密集加码,逐步形成经济弱势恢复的新稳态。
同时各地促消费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包括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消费补贴等,也对春节消费数据超预期上扬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的效果正在显现。伴随着防控措施的优化,消费场景的制约有望明显降低,之前被抑制的部分消费需求开始释放。而今年春节人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强,这是居民消费特别是旅游等接触式服务消费大幅反弹的基础。
据交通运输部的统计,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共计发送旅客2.26亿人次,日均3223万人次,农历同比增长71.2%;全国高速公路小客车日均流量为4394.5万辆,农历同比增长33.0%。
消费活力的不断释放正提振着全球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日前,一些外国投行纷纷上调中国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荷兰国际集团和高盛分别上调至5%和5.2%。
02
消费恢复“温而不暖”
不过,也有分析师称,就消费恢复力度而言,2023年春节并非“一片火热”,更像是“温而不暖”。此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一方面,尽管今年春节期间相关消费行业营收有所恢复,但今年春节出行人次仅恢复到2019年的 53%左右,相比2019年同期仍有较大差距,这说明消费复苏仍需时日。
另一方面,超额储蓄是疫后消费复苏的重要保障。消费实际上并不存在“刺激”与否,而是取决于消费者兜里是否有钱,是否有消费信心和意愿。
回顾近20年的A股,除了2007年特殊行情之外,几段消费行情居民收入增速都很稳定,而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时消费行情往往很快结束。所以如果想要消费出现大行情,居民收入至少不能拖后腿。
图 2 . 居民收入增速的基本稳定或上行是消费占优的基础
资料来源:东北证券
过去几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性放大,收入波动加剧直接打击消费者信心,使其倾向于提高储蓄比例,延后释放消费需求,影响了表示,看好2023年消费行业的复苏,随防疫政策放松、扩大内需战略推进,2023年消费行业有望供需两旺。建议关注的板块和标的包括:
1)免税:疫后复苏业绩弹性较大、具备长期成长能力,如中国中免、王府井、海汽集团等;
2)医美:目前估值分位数低、具备长期成长能力,如爱美客、朗姿股份;
3)航空机场:疫后恢复弹性较大、疫情期间跌幅较大,如上海机场;
4)酒店餐饮:疫后恢复弹性较大、具备长期成长能力,如首旅酒店;
5)教育:疫后恢复弹性较大、疫情期间股价跌幅大、疫后复苏业绩弹性较大,如中教控股、中公教育;
6)黄金珠宝:疫情期间跌幅较大、估值低,安全边际高,如迪阿股份等;
7)大宗供应链产业B2B:估值较低、具备长期成长能力,如厦门象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