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沦为“弃儿”:市值跌没260亿,原始股东不断减持
资本都是逐利的,当“红利”不再,被资本“抛弃”是必然的。
在流量红利时期,三只松鼠(300783,SZ)可谓风光无两,通过上市摘得“网红零食第一股”的桂冠。然而,上市不过三年有余,三只松鼠就成了另一番光景。
业绩持续下行、线上线下双失利、市值大幅缩水、食品安全频发......是三只松鼠当下的写照。资本都是逐利的,当“红利”不再,被资本“抛弃”是必然的。
近期三只松鼠发布公告称, 其持股5%以上股东NICE GROWTH LIMITED(以下简称“NICE GROWTH”)拟减持不超公司总股本的6%,该股东为知名创投IDG旗下基金。作为原始股东,NICE GROWTH早已按耐不住“出逃”的决心。钛媒体APP通过梳理发现,这已经是NICE GROWTH发起的第五轮减持,此前已疯狂套现逾20亿元。
IDG再抛减持计划,已疯狂套现逾20亿元
三只松鼠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披露日,NICE GROWTH 持有公司4658.34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比例11.63%。也就是说,NICE GROWTH所持股份将减超半数。依据三只松鼠方面的说法,NICE GROWTH 本次减持的原因系自身资金的需求。
三只松鼠公告IDG旗下基金最新减持计划,截图自公告
梳理过往,钛媒体APP发现,IDG和三只松鼠的渊源要追溯到10年前。Wind数据显示,三只松鼠上市前经历过4轮融资。2012年,三只松鼠成立不久获A轮融资150万美元,投资方是IDG;2013年B轮融资617万美元,投资方是今日资本和IDG;2014年C轮融资1627万美元,投资方依旧是今日资本和IDG;2015年D轮融资1.66亿元,投资方是峰瑞资本。IDG通过旗下NICE GROWTH 和GAO ZHENG CAPITAL LIMITED参与了其中的三轮。
依靠第一波电商红利,三只松鼠迅速成长为“网红零食第一品牌”,并于2019年7月12日登陆创业板,成为“网红零食第一股”。在IPO之前,第一大股东章燎原持股46.38%;IDG资本持股27.66%,为第二大股东;今日资本持股18.64%,为第三大股东。而IDG资本前合伙人、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持股5.36%,为第四大股东。
上市一年后,三只松鼠限售股迎来解禁,彼时还是三只松鼠第二股东的IDG资本旗下子公司NICE GROWTH及其一致行动人GAO ZHENG CAPITAL 便火速发出首轮减持计划,拟减持不超过3609万股,占总股本的9%。
此后,IDG几乎每半年披露一次减持计划。2021年2月2日,NICE GROWTH及其一致行动人GAO ZHENG CAPITAL发起第二轮减持,拟减持三只松鼠不超过6%的股份,至9月2日减持计划期限届满,其累计减持了1341.54万股股份,占三只松鼠当时总股本的 3.36%;同年9月30日,三只松鼠发布公告披露IDG新的减持计划,预计在未来6个月内减持股份不超过2406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6%;2022年4月28日,即第三轮减持届满同一日,NICE GROWTH无缝发起了第四轮减持,拟减持三只松鼠不超过6%的股份。粗略计算,经过前四轮减持,IDG合计套现约为20.33亿元。
此次为NICE GROWTH发起的第五轮减持,若以12月12日收盘价21.55元/股计算,NICE GROWTH将通过此次减持套现5.19亿元。
盈利能力持续下滑,线上线下双失利
市场普遍认为,股东频频减持套现是不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号。被资本“抛弃”背后,三只松鼠自身盈利能力在下滑,这或是根源所在。
三只松鼠起家于线上渠道,赶上电商红利,上市当年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但之后不仅未能更进一步,还有略有下滑之势。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三只松鼠的营收分别为97.94亿元、97.7亿元,同比下滑3.72%和0.24%。
进入2022年,三只松鼠的业绩更是大幅下滑。三只松鼠2022年前三季度的营收为53.33亿元,同比下降24.57%,归母净利润为9349.96万元,同比下降78.86%,净利润率不足2%。对于归母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三只松鼠表示,“主要系公司战略转型阶段性收入和毛利波动,同时加大坚果品类宣传力度增加费用所致。”
钛媒体APP注意到,依赖电商渠道的三只松鼠,收入呈现下滑趋势。今年上半年,三只松鼠第三方电商平台营收为30.13亿元,占总营收的73.25%;其中,天猫系营收为11.97亿元,同比下滑25.56%,京东系营收为11.19亿元,同比下滑21.64%。
但三只松鼠依旧热衷于营销。财报数据显示,三只松鼠的销售费用从2018年的14.6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0.72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三只松鼠的销售费用达到12.05亿元,同比增加了21.01%。而同期,公司研发费用仅2859万。不过,如此巨额的销售费用却难以转换成实际效益。
线上红利不再,三只松鼠在线下的布局也未能顺利推进。早在2018年,三只松鼠就官宣了联盟小店项目。2019年,三只松鼠还高调宣布了“万店计划”,即到2022年底开出10000家线下店,现在看来距离这个目标还遥遥无期。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三只松鼠“投食店”仅新开1家,而闭店56家;联盟店新开37家,闭店182家。有消息称,三只松鼠已全面暂停门店扩张。
线上线下双失利的三只松鼠,今年4月份宣布进行战略转型。有接近三只松鼠的内部人士告诉钛媒体APP,目前,三只松鼠正持续推进分销业务,布局下沉市场。不过,此举能否带领三只松鼠再现过往高增长态势?现在还尚无定论。
屡曝食品安全问题,市值较高点缩水近75%
休闲食品行业生产经营模式多元化,主要分为自主加工和代加工两种方式。三只松鼠长期以来以代工模式为主。业内人士表示,代工贴牌生产模式,在发展初期,代工模式可以加速品牌的推广速度,提升品牌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完成产品矩阵的优化升级。但是,代工模式存在质量监测方面的风险与漏洞,也会埋下了食品安全隐患。
事实上,早在2019年三只松鼠就有自建生产线的计划。不过,直到今年4月,公司才开工建设第一座每日坚果示范工厂。截至目前,这座工厂共计六条产线均已投产。此外,三只松鼠还专门成立注册了一个制造类的子公司。
黑猫投诉平台关于三只松鼠的投诉超过两千条,截图自黑猫平台官网
不过,三只松鼠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不绝于耳。钛媒体 App 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 "三只松鼠",显示投诉量有 2648条。不少投诉内容反映食品变质、吃出异物。其中,2022 年 11 月 24日的一则投诉内容反映,淘宝天猫所购买的果干打开发现已经发霉长毛了。还有消费者投诉称,12月2日在三只松鼠京东旗舰店购买的臭豆腐里面有毛发等异物。
业内人士表示,相较于代工模式,自主生产对生产端的把控力较强,产品质量更可控。而全产业链的布局是必然的。虽然三只松鼠在整体的发展有所改善,但是具体效果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业绩不佳、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三只松鼠,二级市场的日子也不好过。三只松鼠上市之时,曾连续收获11个涨停板,此后呈震荡上行态势,股价一度从2019年7月12日收盘价21.14元/股一路涨至2020年5月18日的89.05元/股,彼时市值达约357.09亿元。然而,自2020年5月18日以后,三只松鼠股价便震荡下行,截至12月15日收盘报收22.70元/股,最新市值为91.03亿元,较历史阶段性高点缩水约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