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投顾服务需要怎样的“投”与“顾”

    作者:胡聪慧、彭锐(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投顾新一轮技术革命在金融领域的重要应用,为解决广大个人投资者的财富焦虑提供了新的机会。然而,当下智能投顾的发展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去年底,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暂停智能投顾服务。除了监管和合规的要求外,智能投顾服务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投顾产品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客户需求;无论是客户还是机构都存在“重投轻顾”的问题,智能投顾中的“顾问服务”有待提升。本文旨在基于笔者的一些研究,为未来智能投顾服务在“投”与“顾”上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投顾产品的设计应更多的考虑客户行为因素

  关于“投”,提升投顾的投研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是关键。目前在投顾产品种类上相对单调,未来投顾产品的设计可考虑纳入以下因素。

  第一,满足客户多元偏好。当前大多数投顾产品以风险偏好作为客户投资的关键参数,但这一个参数是不能完整刻画“正常”投资者的喜好的。正常投资者不仅具有随市场行情变动的风险偏好,而且还在存在损失厌恶、博彩心理等直觉偏好。虽然在产品设计上不宜过度迎合客户的这些直觉偏好,但在不对投资绩效产生较大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设计的友好度来满足客户的这些正常心理诉求,提升投顾产品的接纳度。

  第二,设计包含择时特征的产品。虽然“择时”一直被认为是很难的事情,特别是基于美国市场的研究,认为很多“择时”模型的收益反而不如简单的“买入持有”策略。但从全球其他很多市场来看,也包括中国,“择时”在提升投资绩效上依然是很重要的。客户之所以频繁交易,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择时。因此,客户对“择时”的诉求是很强烈的。对于投顾机构来讲,择时产品的投研开发是有挑战的,但可以在产品中融入“择时”元素,降低客户对择时的焦虑。

  第三,推出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目前在投顾市场中追求绝对收益的产品较少,但从客户角度来讲,绝对收益产品很有吸引力。此外,现在一些投顾机构客户只能选择单一策略,未来产品结构丰富后,可以考虑允许客户同时选择不同的策略。至少从短期来看,这一做法会提升投顾产品在客户端的接收度。

  让客户充分感知到“顾问”服务

  关于“顾”,中国智能投顾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投资者教育的功能和角色。一方面,中国的中小投资者、甚至中产家庭,大多从未接受过理财顾问的服务,对金融知识和投资常识的学习了解比较匮乏,因此,在中国推广智能投顾,需要先对客户进行投资者教育,使其明白智能投顾的价值才能引导其接受智能投顾,放心的将主要财富交给智能投顾管理。

  另一方面,中国的智能投顾除了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这些投资功能外,需要格外重视对客户的陪伴,不仅需要定期向客户普及科学的投资理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投资心态(第一种陪伴),还要及时向客户解读市场投资热点,对客户潜在的咨询诉求主动出击(第二种陪伴)。第一种陪伴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者教育,但不是灌输式、课堂式投教,而是“碎片化”的引导和提醒,通过“反复的弱刺激”真正触动投资者行为的改变。第二种陪伴是根据市场最新的环境变化,针对投资者可能关心的话题给出智能投顾的观点和看法,无论这一看法是否与投顾组合的实际投资配置相关,这一及时的解读可以缓解客户对市场变动的焦虑,坚定其在市场表现不好时的投资信心,这对实现长期财富的增值十分关键。

  对于投资者而言,要理解投顾组合追求的是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而不是短期高收益。现在很多客户讲投顾当成一种组合产品,没有意识到“理财顾问”的本质,当然也跟我们投顾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没有让客户充分感知到“顾问”的角色。

  对于投资者,智能投顾或许真的可以“一劳永逸”

  对于普通投资者,很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个人在直接参与金融投资中劣势与不足,科学发挥投顾在长期财富积累中的“压舱石”作用。即在构建长期投资策略时,将投顾组合作为长期资产配置的核心,确保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得稳健收益,实现自身财富的长期积累,以自主投资作为补充,灵活捕捉市场投资机会,让收益更具弹性。

  在使用投顾时,客户要确定委托投资的规模,以及随着收入增加,进一步追加投资的计划安排,除此之外,“全委托”智能投顾本质上是一劳永逸的,除非你不再信任这个投顾。

  因为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投顾背后的算法也会计算这一变化是否会影响投资预期收益与风险,是否需要调仓,考虑交易成本后的调仓行为是否能带来正的净收益。这些权衡取舍不仅需要专业的判断,也需要不受行情和市场情绪干扰的定力。大部分个人投资者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对于值得信赖的投顾,投资者其实可以“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