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中国人是如何解决自己的睡眠问题的?

  你昨晚睡得好吗?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3亿多中国人正遭遇睡眠障碍,就睡眠质量而言,94%的中国人都没有达到相关健康标准。

  “夜不能寐”的人数渐增,而“睡眠问题”也在呈现年轻化趋势。从人群结构上看,有失眠问题的人群中,年龄为22-40岁的青年已经占比74.3%。

  不过,得益于此,中国已经催生出一个庞大的睡眠辅助产品市场,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中国睡眠经济市场的总规模从2616亿元人民币增至3778亿元人民币,增幅高达44%,并有望在2030年超1万亿元人民币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乎人人的“睡眠经济”。

  “好睡眠”越来越难得

  现代人产生睡眠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总结来说,更高强度的学习或工作、快节奏、不规律的生活以及上瘾的互联网娱乐让更多人产生失眠、入睡难、睡眠时长少、睡眠质量差等睡眠问题。

  据白皮书显示,手机是现代人睡眠的一大“杀器”,68.9%的晚睡原因与玩手机有关。

  而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熙表示,人的睡眠好不好,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心理方面是不是焦虑和身体状况是不是良好。而学习、工作长期带来的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以及无法调节好生活节奏,缺乏运动、饮食不合理、作息不规律等都是主因。

  睡眠问题几乎难以避免,我们来细数每个人生阶段:上大学前,一直有学业重担,睡眠时长常常不足;上大学后,脱离父母管束的年轻人“熬夜”成常态,玩手机、追剧、打游戏都是晚睡的理由,黑眼圈也因此越熬越重。据白皮书报告,44%的19-25岁年轻人熬夜至零点以后,是当之无愧的熬夜冠军。

  而步入社会以后,“社畜”属性渐显,开始受困于工作压力。好不容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又容易产生“报复性熬夜”的行为,如此一来,白天精神状态不佳,效率低,又拉长了工作时长,导致更晚的入睡时间,从而往复循环。

  进入中年后,由于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子女的学业需要操劳,这个阶段,往往工作与家庭压力兼具,普遍睡眠不足。尤其是家庭主妇,数据显示,其睡眠时长在6小时以下的比率高达33%,而原因是44%照顾家庭成员,39%是由于经济压力,还有31%是子女教育和辅导作业。

  “老年阶段”就更无须多言。如果说年轻人喜欢熬夜,那么老年人则是难入睡、频繁失眠的“重灾人群”。由于衰老触发的健康问题,42%的老年人入睡时长超过半小时,失眠率高达21%,在所有年龄中的比例最高。

  不得不承认,好像除了婴儿(这也是为什么有经典广告语“要拥有婴儿般的睡眠”),“睡不好”是不同年龄层群体都会有的问题,而对于个人而言,是一个持续的、断点式的长期问题。

  而“睡不好”的背后又会带来什么?总体而言,“睡不好对健康有负面影响”是大众的普遍认知,尤其是女性认为“睡不好、后果很严重”。

  消费者调查中显示,72%女性认为失眠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情绪不稳定、变憔悴,影响是“由内而外”,而男性更担心的是“身体肥胖,脱发”等健康问题。

  越来越高发的“睡眠问题”,以及对其有着普遍且清晰的负面认知,强化了现代人对拥有一个“好睡眠”的渴望。对于我们而言,一个好睡眠是拥有好气色、好心情以及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的基础。

  为“睡眠”一掷千金

  也正因为此,“助眠”成为这一群体的强需求,他们往往主动性较强,会采取各式各样的“助眠”措施,并且在购买助眠产品的花钱意愿上也较强。

  《京东2021-2022线上睡眠消费报告》显示,助眠的消费需求迅猛增加,2021年线上助眠类产品成交金额同比增长53%。据中国睡眠研究会调研显示,消费者平均支付意愿金额为1399.6元。

  消费端上的睡眠消费热情高涨,供应端上“改善睡眠”的产品持续增长。京东数据显示,2021年线上助眠类产品SKU数量同比增长53%。

  3亿中国人是如何解决自己的睡眠问题的?

  2021年各类助眠产品线上销量前十(来源:京东)

  最直接与睡眠挂钩的便是床品。例如,在枕头产品中,天然乳胶被认为是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的优质材料,备受消费者青睐。唯品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乳胶枕销量占枕头商品总销量的40%左右。同时,床垫功能成为消费者挑选床垫时关心的重点。京东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分区床垫、智能床垫、抗菌床垫、护脊床垫的搜索量分别同比增长了643%、426%、185%和148%。

  换上精挑细选的床垫和枕头,消费者还会点上香薰蜡烛,戴上耳塞和眼罩,以打造更好的睡眠氛围。唯品会数据显示,过去12个月,手握式睡眠仪、香薰灯、香薰机等助眠产品的销量持续上升,销量均同比增长70%左右。

  助眠保健品也是新助眠品类中的佼佼者,在2021年京东相关助眠产品中,销量排名第一,典型的细分品类为“褪黑素”,其功能在于更快入睡,以及改善浅睡眠等。

  拥有5年吃“褪黑素”经历的陈怡(化名)说道:“第一次吃褪黑素是在读研究生期间,当时因为失恋、学业等压力,情绪差,睡不好。经朋友推荐,就在淘宝买了某品牌的褪黑素,结果效果确实蛮惊喜的,确实能比较快入睡,之后我便会习惯性购买以备不时之需,大概是一年1-2瓶的量。前年,我从压片换成了软糖,因为软糖比较好吃,而且效果弱一点,总想着副作用也会小一点。”

  整体而言,像床垫、眼罩、耳塞、香薰以及一些保健品等助眠产品,都是持续的消耗品,消费者因此不断投入,形成一个高黏性购买的消费特性。

  姚夏(化名)称“我是个容易焦虑的人,无法好好入睡的最长时间记录应该长达小半年吧,那时我几乎尝试了市面上大部分方式,比如吃了褪黑素的我就没有任何反应,香薰点了能够放松,但就是睡不着,我感觉助眠效果本身就是一种玄学。每个人的睡眠痛点类型不同,失眠程度不同、体质不同,产品的治疗效果往往也是因人而异。

  “后来,我又去体验了某助眠APP,听ASMR,比如“奇怪”的剃胡须、采耳的声音,通过这种现实、自然声音,从而达到放松、解压的效果。一开始觉得还蛮有趣的,听着听着很快入睡,但过了几个月,音效听腻了,也没效果了。再到后面,我甚至还在APP里还买了正念或者冥想的课,跟着导师的节奏调整呼吸,慢慢让身体肌肉放松下来,所以这个方式对我而言是有效的,但是成功率50%吧,总体而言,我是希望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的,但多数产品治标不治本,而且有效性随着使用在不断递减。

  谨防“高科技”助眠产品的“坑”

  除了床品、香氛、ASMR、冥想、保健品等常见助眠手段,这些年,消费者也开始青睐更有医学依据和科技含量的智能助眠产品,尤其是26-35岁年龄段的年轻人群,京东销售情况显示,2021年消费比例达到47%,人均花费也在逐年提升。

  新兴的智能助眠产品层出不穷的今天,也要谨慎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坑。

  一种是打着助眠功能的幌子,但几乎没作用的高科技产品。

  例如,按摩器和理疗仪是京东2021相关助眠产品销量第二、第三的产品,但采访的相关业内人士却认为它们不管用:“一方面,这些产品本来就是跟助眠没有太大关系的。而按摩、理疗这些词汇本身就是属于中医、养生范畴,个体差异大,做成的科技产品,本身手法与人工就不是一个级别的,效果就更差强人意了。

  还有一种是经过科学验证,“理论”上有效,但体验“反”人类。“其实市面很多科技助眠产品,例如头带、抱枕、仿生灯,“有研究室验证过它原理的有效性,但是体验着实不舒服。”

  举个简单的例子,头带是通过改变脑电波促进睡眠,而抱枕是通过呼吸训练去改善呼吸,从而快速入眠,但这些设备却反而增添了“累赘”。

  那些“头上戴的”、“手里拿的”、“身上抱的”本身跟放松自由的睡觉姿势背道而驰,而且在半夜无意识的情况下,也无法保证这些东西还在身上,包括所谓的智能枕头,醒来之后也发现自己的头早就不在枕头上了。

  “我们在产品测试阶段,用户体验满意度确实比较差”。业内人士说道。从市面上已购买用户的产品评价上看,体验也很一般。再“黑科技”的产品,最终都要为良好的睡眠体验服务,如此一来,反而有点本末倒置。

  尾声

  本质上来说,睡眠问题“难根治”,市面上的助眠产品只能暂时调节的原因是:想要达到真正良好的睡眠状态,需要从根本上调整、改变生活状态,以及长期保持规律生活、保持运动、放宽心态,但在真实环境下,大多数人又做不到,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这点上看,睡眠和脱发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是为什么“朋克养生”这个词在年轻人当中这么火,不少人边熬夜边敷面膜,边喝酒边泡蜂蜜枸杞水...这么割裂,却又如此合理。

  “从我的经验上看,与其吃保健品,用保健仪器,还不如调整生活作息,放下手机、多运动”,有受访者讲道。对此,笔者也赞成,若想要真正达到助眠效果,还不如去多跳跳刘畊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