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近6000家的李宁,能成为万亿咖啡市场的新黑马吗?
2022年,咖啡赛道红海加剧,一面是连锁咖啡们困于成本,一面是线下巨头们蜂拥入局,谁能跑出星巴克瑞幸之外的“第三模式”,胜利天平会偏向哪一边?
5月6日,李宁对近日申请注册“宁咖啡NING COFFEE”商标作出回应,表示将在店内提供咖啡服务,目前该商标申请仍在等待实质审查中。至于何时正式开卖,尚无更多信息可透露。
关于卖咖啡的原因,李宁表示,公司关注零售终端的消费者购买体验,希望通过优化店内服务,提升顾客在购物时的舒适度和体验感。“在店内提供咖啡服务,将会是李宁针对零售终端消费体验环节的一次创新尝试。”
李宁跨界入局的背景,是近几年资本助推的咖啡创业风潮。
2018年至今,新锐咖啡品牌层出不穷,中国邮政、中石油、天津狗不理、华住、同仁堂、来伊份等各类线下巨头也纷纷涌入咖啡赛道,希望为增长乏力的线下店铺注入新的营收增长点。
已坐拥近6000家门店的李宁,能否成为新老玩家中率先突围的那个?
5800+门店,超过星巴克
按照李宁表述,公司会基于现有门店,而不是单独开店来卖咖啡。据一季报,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在中国的销售点(不包括李宁YOUNG)达5872个。
另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截止2022年4月的统计,连锁咖啡品牌中,全国门店数量排名第一的是6671家的瑞幸;第二名星巴克有5654家;第三名是麦当劳旗下品牌麦咖啡,有1675家。也就是说,若李宁目前国内店铺都开始卖咖啡,门店数将超过星巴克,仅次于瑞幸。
从增速来看,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之下,一些巨头更加谨慎,拓店计划放缓。
2020年6月,星巴克宣布计划在未来18个月内永久关闭约400家经营门店。在今年第二财季报告中,新增门店仅为97家。同时,星巴克表示,鉴于中国市场短期的高度不确定性,决定暂时撤回 2022 财年剩余两个季度的业绩指引。
而获得资本助推,疯狂拓店的的新品牌们体量尚小。风头最深的manner,截止4月的国内门店数为412家;被称为“中国新一代年轻人星巴克”的M stand仅有179家,与星巴克、李宁们的量级相差14倍、32倍。
有分析观点指出,作为服装品牌,李宁点位多分布在商业区,甚至商场内,与连锁咖啡品牌点位选择具有高度协同性,若能有效拓展,不容小觑。
为提高“店效”?
从公司财报来看,李宁近期表现不错。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度公司营收达225.72亿元,同比增长56.1%;净利润为40.11亿元,同比增长136%,超出预估的211亿元和36.3亿元;毛利率为53%,同比去年提升3.9个百分点。
这是李宁首次全年营收破200亿元,40亿的净利润,也相当于2017至2020四年利润的总和。公司表示,由于聚焦核心业务效率提升,毛利率和经营利润率有所上升,营收大幅改善。
“未来不会过多关注开多少门店,更多关注线下单店高质量拓展。”李宁联席CEO钱炜表示。截至21年末,李宁单店月均店效(效益)提升接近60%,大店数量超1200家,月均店效达60万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运动品牌江湖,李宁和安踏一直交替追逐着冠军宝座。自2011年开启全球收购模式,安踏超越了品牌力更强的李宁,发展一骑绝尘,李宁却陷入了长达三年的亏损。
2018年至今,李宁靠塑造中高端品牌“李宁中国”扭亏为盈,加速狂奔,安踏却因为多品牌营销的重负,经营效率难以提升,营收利润增速趋缓。2021年,李宁扩店204家,安踏却减少了超500家,营收利润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到了“重夺王座”的关键阶段。
对于李宁来说,卖咖啡能赚钱吗?可以参考壳牌集团执行副总裁、零售业务总裁柯一凡曾在接受采访时的表述,壳牌的优选便利店每年能够售出约2.5亿杯咖啡,4.5亿份小吃,“咖啡比油的利润率要高得多”。
另外,近两年新锐连锁咖啡品牌融资频率高,规模大,多在数亿元以上,咖啡单店的估值也在水涨船高,对港股上市公司李宁来说不失为一个好故事。
据平安证券统计,Manner历经多轮融资,估值超30亿美元,拥有近300家门店,单店估值达1007万美元;MStand估值达40亿人民币,87家门店,单店估值达690万美元;拟在中国上市的Tim Hortons,估值16.88亿美元,335家门店,单店估值达504万美元。
开咖啡店,或也是上升期的李宁增加店效,或者让店“显的更值钱”的一部分。
线下点位之争
过去一年间,新消费行业降温,咖啡茶饮的故事却始终火热,跨界入局者众。
拥有上万点位的“交通物流系”饮品店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包括中石油旗下“好客咖啡”、中石化旗下“易捷咖啡”、壳牌合资公司的“Deliby Shell”、中国铁路旗下“扳道茶”、中国邮政旗下“邮局咖啡”等。
另一派则是“零售转型系”饮品店,在供应链管理上或许更为顺滑。包括同仁堂旗下“知嘛健康”、狗不理旗下“高乐雅咖啡”、来伊份旗下“来咖啡”,以及李宁将要推出的“宁咖啡”等。
上述两类转型玩家的共同点是,已拥有成千上万现成的线下点位。
青桐资本投资副总裁陈蕙琳指出,在线下业态方面,可分为三种,即“第三空间”大店、即取即走的小店,以及便利店模式咖啡。“在没有很强的产品差异化选择时,消费者通常会在就近门店购买。因此快速地开店,也是想抢占好的点位。”
“线下竞争归根到底是点位的竞争,每个地方适合开店的点位就那么多。”曾在2021年看过6个咖啡项目的投资经理李雅珺表示。
经历了2020年新品牌的激进扩张,一二线城市的竞争已非常激烈,开店与关店高速并行,加上疫情催化带来的原料上涨,咖啡行业已开始大幅洗牌。
开头容易,坚持难。某一线咖啡品牌产品开发负责人在去年底表示,2022年综合成本平均上涨至少23%~27%。“如果算上持续走高的人工成本,大部分品牌的成本压力上涨近30%。”
“开一家咖啡店的门槛是比较低的,但保持单店乃至多店的持续盈利是很难的,这是综合能力的映射。未来行业对品牌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能突围的咖啡品牌一定要在各方面能力都无明显短板。”三顿半投资人Stefanie指出。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则认为,如果对咖啡的供应链、品质技术等方面不具备差异化经验或能力,就无法突出竞争力。同质化程度高,最终的结果就是挤在红海里进行“价格肉搏”。
对于李宁跨界一事,有业内人士评论,跨界者要走通咖啡赛道,需要把品牌本身的特点和咖啡结合起来,建立品牌的壁垒。“相较一些传统老字号,李宁原有客群相对年轻化,与咖啡主要受众更为贴合,或许机会更大一些。”
坐拥丰富线下点位之余,产品能否与需求端匹配, 公司能否把握周转流程较快的餐饮供应链,将共同构成“李宁们”未来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