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捕、羞辱、身体暴力…小米印度员工遭当局极端威胁

  当地时间5月8日,路透社援引的一份印度法庭文件显示,小米印度公司指控印度打击金融犯罪执法机构在问询其高管时使用“极端的身体暴力和胁迫”等威胁手段。

  在5月4日提交的文件中,小米印度公司指称,印度执法机构的官员警告该公司前总经理马努·库马尔·贾因(Manu Kumar Jain)和首席财务官萨米尔·拉奥(Sameer B.S. Rao)及其家人,如果不按要求提交相关声明,“将面临可怕后果”。

  观察者网就该报道联系小米集团,对方相关人员表示“在新一轮听证会举行前,暂不予置评”。

  印度执法机构“中央执法局”则否认了相关指控。该机构在一份声明中称,小米方面的指控是“不实且毫无根据的”,该公司高管在对其有利的环境和场合下自愿提交了相关陈述。

  5月9日下午,有记者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提问“小米称印度执法机构搞极端胁迫”一事。对此,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方正密切关注此事。

  “中国政府一贯要求中国企业在海外合法合规经营,同时坚定支持中国企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方希望印方为中国企业在印投资经营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依法合规调查执法,提振国际投资的信心。”赵立坚指出。

  自今年2月以来,小米印度公司一直在接受印度执法机构的调查。上周,印度打击金融犯罪机构“中央执法局”查扣了小米印度约48亿元人民币的资产,理由是该公司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非法向境外汇款。

  小米否认有任何违法行为。小米印度公司向观察者网表示,该公司所有运营活动都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将继续与当地政府保持密切合作,澄清任何误会。

  当地时间5月6日,印度法官在听取律师意见后,暂时搁置了执法机构扣押小米资产的决定,下一轮听证会将于5月12日举行。消息人士称,解除扣押的条件是小米向印度政府通报特许权使用费等资金转移情况。

  随后小米印度方面指控称,该公司高管在4月份多次出庭接受质询时遭到印度执法机构的恐吓。在提交给法庭的文件中显示,贾因和拉奥在某些场合遭到威胁,如果他们不按照印度执法机构的要求提供陈述,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包括被捕、职业前景受损、刑事责任和身体暴力。

  “高管们在一段时间内顶住了压力,但在极端敌对的羞辱压力下,他们最终妥协了,并非自愿地做出了一些声明。”小米印度方面称。

  印度中央执法局否认做出了相关威胁。该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它是一个“具有强烈职业道德的专业机构,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对相关公司官员进行胁迫或威胁”。

  贾因目前是小米集团驻迪拜的全球副总裁,他对小米在印度的崛起功不可没。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小米手机在印度市场出货量达800万部,环比下滑24%,市占率降至21%,但仍位列第一;realme、vivo、OPPO也位居前五,四家中企合计占据64%的印度市场份额。

  市场上有不完全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初,在印度正式注册的中资企业超过500家,绝大多数为私人有限公司,部分为独资子公司、合资公司,少量为代表处、项目办公室等。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特别是中印边境对峙后,印度国内反华情绪高涨,中资企业在印营商环境急剧恶化。

  自2020年6月起,印度政府已先后封禁300多个与中国有关的应用程序,包括TikTok、WeChat(微信海外版)、UC Browser (UC浏览器)、Bigo Live(直播)、SHAREit(茄子快传)等广受欢迎的视频分享社交或直播平台,称这些应用软件对印度的主权、领土完整及安全构成威胁。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左)、印度总理莫迪(中)、小米前印度总经理马努·库马尔·贾因(右)

  2021年12月,印度税务稽查员突击搜查了小米印度公司。法庭文件显示,在收到税务机关的信息后,负责调查违反外汇法等问题的印度中央执法局开始审查小米的特许权使用费支付问题。

  今年4月30日,印度中央执法局表示,小米技术印度私人有限公司(XTIPL)以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名义向三家海外实体支付了相当于55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8.07亿元)的外汇,尽管小米印度没有从这些实体那里获得任何服务,此举涉嫌违反印度《外汇管理法》。

  “如此巨额的特许权使用费是按照其母公司的指示汇出的,”印度中央执法局称,向另外两个身份不明且不相关的美国实体汇款也是为了“小米集团的最终利益”。

  小米印度提交的法庭文件披露,在调查期间,印度执法机构“在极端胁迫下”于4月26日“命令和强迫”小米印度首席财务官拉奥,在陈述中加入了这样一句话:“我承认XTIPL已经按照小米集团某些人的指示支付了特许权使用费。”

  然而就在一天后(4月27日),拉奥撤回了相关表述,称其“不是自愿的,而是在胁迫下做出的”。两天后,印度中央执法局宣布扣押小米印度银行账户中的资产。

  “我们相信我们向银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和账单都是合法且真实的。小米印度支付的这些版税均用于我们印度版本产品中所使用的授权技术和知识产权。对小米印度来说,支付此类版税是合法的商业行为。”小米印度日前向观察者网表示。

  对于小米在印度的遭遇,出口管制专家、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詹凯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指出,印度方面在对小米的执法过程中,存在“超量”的行为。目前来看,印度扣押小米巨额资产的动作与小米印度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严重不对等,可能涉嫌司法滥用。

  他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海外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近些年的营商环境、政治稳定性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例如印度这两年对中国企业抬高合规门槛,也导致一些中资企业撤回国内。对于致力于在印度本土化、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说,如果受到当地政府的不当对待,将对中国乃至全球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严重打击。

  “任何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可能只考虑法律一个因素,包括欧美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前,都会评估当地的政治风险、市场环境等因素,”詹凯认为,印度此次对小米的行动可能夹杂政治因素,并非出自纯粹的维护贸易或法律动机。

  但他也提到,相关指控还要看印度最后公布的调查结果,如果小米真的是违规、存在逃税等行为,被印方找到了真凭实据,小米也不得不接受印度法律的惩罚。如果印方没有证据证明小米违规,那只能说明相关动作就是针对中国企业,相信中国外交部、商务部也会做出对等回应。

  针对小米在印度遇到的困难,5月4日,观察者网专栏作者杨散逸 撰文 指出,小米公司除了在印度积极配合应对外,也可以依据国内相关法律规定,申请国内税务机关与印度当局开展相互协商程序的谈判来维护其税收利益。但是相互协商程序的前提是要签订多边预约定价安排,或者一方的调整引起另一方相应调整。

  他在文中也提到,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的时候,其股权构架不要仅仅考虑眼前的利益,大量通过避税地来节约税款,也更多地要考虑如果在被投资国受到不公平待遇,其构架和利润模式是否能够获得母国在国际法框架下的保护,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失去强大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