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持仓:免税与眼科公司再梳理

  财报季,中国中免和爱尔眼科相继发布财报。中免与爱尔分别作为我们顶投榜大佬刘彦春、葛兰等基金经理的“爱股”,在后台自然有不少粉丝朋友们关心。那么借着此次机会,我们再来审视一下他们的逻辑。

  中国中免

  2021年中免的业绩高增是各方都有预料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业绩主要来自于对海南相关产业的并购,不能线型外推到2022年。今年受到疫情持续影响,1季度的情况也不太好,全年增速应当放低预期。

  去年七月,证星研究院在中国中免:现价不具备优秀风报比中梳理了中国中免的估值,结论是5000亿市值的中免已经拉满了市场上的乐观预期,不具备很高的吸引力。经历了这一轮下跌后,中免的市值回到了3500亿左右,我们来再度关注一下。

  中免的主要逻辑是免税消费的回流(内循环)和政策支持,国家的规划是在2025年达到3000亿。具体的业绩推导过程就不多展开了,我们前面的文章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主要谈当前估值的合理程度。

  目前,中免的价格大致对应2023-2025年15%的增速(2022年业绩取靠谱分析师预测的130亿)。这个增速要低于我们此前的中性预期,也低于各方机构的预测,属于偏保守的估计。这也说明,现在的中免大概率并不算贵。

  但是考虑到疫情和政策的潜在影响,中免的短期业绩是存在不确定性的;长期来看,中免也存在一些风险点,例如免税牌照放开等因素。

  要知道,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国企的行业,一旦出现政策松动,现有的龙头可能要面临私企强有力的竞争;另外,海外免税业,尤其是韩国免税业对我国免税消费始终有巨大的分流作用,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并不是说当前的龙头就可高枕无忧。

  不过越大的采购体量就具备越多与上游供应商议价的空间和权力,是零售业最基本的规模优势体现。我们摘取中免、新罗、新世界、Dufry、拉加代尔等五大免税运营商2019-2021年的年度营业成本进行比较,中免在2020年已是其他各家免税商采购规模的至少两倍以上。结合各免税渠道中主打商品售价进行比较,我们认为中免的综合采购价应已经形成规模效应,是全国乃至全球最低。即便在牌照放开后,中国中免仍有强大规模优势去面对市场的竞争。

  但是对应到估值上,我们仍旧需要一个悲观估值。一旦上述因素产生、资本市场提前反应预期,缺失安全边际的投资者可能也要面临危险。我们假设2023-2025年疫情持续肆虐、免税消费回流受阻、中免业绩不再有实质增长,以作为悲观情况下的估值预期。估值结果为2300亿。

  也就是说,现在3500亿的中免价格基本是合理的,而离极端估值情况还有约35%的下跌空间不过要注意的是,中免本身作为国企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业逻辑又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公司和行业的情况、留出安全边际,并考虑机会成本。

  站在时下节点,市场对中免有两方面的预期:

  一是看好国内大循环下,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根据海口海关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共监管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47.2亿元,同比增长8.4%;购物件数2027万件,增长14.2%;人均购物金额8372元,增长10.2%。其中化妆品、首饰、手表的销售额位居前三。显然,即便是疫情反复亦或是消费水平的羸弱。尚且离岛免税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那么疫情恢复后的需求是值得期待的。

  二是预期2023年国际旅游将开始恢复。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观测,2020年疫情爆发后各国推出旅行禁令,国际游客人数一度下滑至2019年的不到10%,后缓慢恢复。虽然伴随Delta、Omicron等变异病毒疫情存在反复,但总体上底部逐步抬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国际旅游将从2023年实现显著的恢复。我们认为国际旅游的恢复有望释放口岸免税的销售潜力,同时也有望盘活中免的海外免税店布局。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近来疫情反复影响人们出行消费意愿,政策端开始发力。

  那么鉴于免税政策仍有空间,后续疫情管控一旦放开,国内及国际航线的恢复则更有利于中国免税行业进一步发展。而中免市场地位稳固,新增离岛免税标杆店将在2022年集中投入运营及后续市内免税的建设预期,或有望重新进入市场份额提升通道,但是受制于疫情反复影响,短期起色较为困难,再次强调要放低预期。

  爱尔眼科

  先看爱尔眼科,总的来看,公司无论从年报还是一季报来看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稳”。其中年报中34.78%的净利增速更是超越了上市13年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32.31%)。毕竟受到了21年Q3旺季大本营(两湖地区)以及22Q1 3月国内疫情零星爆发的影响,还尚且能保持如此增速,整体都可以说是略超预期。也可见爱尔已逐步在适应环境,疫情对眼科医院的整体运营影响较为有限,长期来看,居家办公带来的用眼需求是强烈的。一旦疫情恢复,后续公司的业绩也是值得期待(参考2020Q3,2021Q1爆发情况,需求只会迟到不会不到)。

  在这里仅提及几个亮点:通过近些年报表梳理,当前公司利润贡献大头为近些年成立的新兴医院。2021年头部利润前十的老院占总利润达36.16%,而当年并表医院占比仅为个位数,同时剔除海外占比的11.42%,也就是说有将近50%利润来源是除前十大之外的其他省会城市医院和次新地市院,且不断呈现壮大趋势(TOP10医院占比逐年走低)。由此可见,眼科医院培育时间不长,稳定三年左右即可产生爆发式的利润,生意模式还是相当不错的。

  大佬持仓 | 免税与眼科公司再梳理

  其次是21年平均客单价为1470,同比下降7.4%,其实疫情反复人们的消费略有降级也是不难理解的但是仍通过就诊量弥补了营收与利润,需求还是显而易见当前我国三线及以下城市人口占比为69%,治疗项目渗透率低,发展潜力很大,未来地市级人口是消费的中坚力量,且全国规模化后有望向上反哺省级旗舰,实现良性循环。无疑显示了爱尔过往实施的收购及自上而下布局全国思路的正确。

  大佬持仓 | 免税与眼科公司再梳理

  而令人欣慰的是,快速的成长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的下降。据爱尔披露,公司2021年,公司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率0.0121%(国家统计三甲医院发生率约 0.03%);玻切术后眼内炎发生率0.0166%(国内外相关统计发生率约 0.05%)等等,不输大三甲医疗质量。

  还有一个亮点是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5.5%。爱尔的志向是将顶尖的眼健康技术全球共享。可以看到当下爱尔在打造的不仅仅是个服务机构,而是以此为基础建立整个眼健康生态圈。年内公司获得专利110项,授权量同比增长55%,发表SCI论文63篇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打通了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全链条人才培养孵化体系等等,足以显示其对技术与人才的重视,而这也是爱尔领先的地方。

  别的方面像屈光视光占比的提升,毛利率等财务指标方面的不断改善等等在财报中都有表现,就不多叙述了。财报中的亮点并不算多,各方面都体现着一个“稳”字,毕竟投资服务,也不过分的看中一时的表现。

  那么估值方面,基本维持此前观点不变,一直都不算便宜,但也不是没出现过情绪机会。参考文章:葛兰的爱尔眼科怎么了?》那么此前爱尔眼科一度被市场情绪加鬼故事短暂打到25元(收盘27元)左右,市值大概落在1200-1400亿附近。而此时的市值对应公司2021年的现金流约在10年20%左右的复合增速,再细分拆解大概是1-5年25%、6-10年15%的一个增长情况。这是我们对市场先生的一定理解。

  最后,高管近日不断持仓,还是看好公司日后发展。截至3月26日定期报告窗口期前,公司高管李力、吴士君、刘多元、唐仕波、王丽华、冯珺合计增持约362万股。

  公司此前去年4月份发布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授予价格为27元/股,经过去年的分红及转股,价格为20.71元/股,考核目标为以2020年净利润为基数,2021年-2025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0%、40%、60%、80%、100%。5年净利润增长一倍。参考过往完成情况,这个目标定的有些保守了(参考过往都达成了,况且行业还在高速发展)。如果以此增速来做模型,在21年基础上再看4年,结果在1000亿以内。最后,爱尔眼科的ESG社会责任报告向来都编写的比较用心,推荐大家也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