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传递暖意 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

中国人民银行16日发布的一组数据证明,去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明显加强,传递出政策的十足“暖意”和“诚意”。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数据显示,2019年社会融资规模新增25.58万亿元,比上年多增3.08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6.88万亿元,同比多增1.21万亿元。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互协调配合,突出了逆周期调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有所提高。可以说,当前金融体系更加健康,流动性向实体经济传导渠道更加通畅。”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加大

从贷款投向可以看出信贷流向了实体经济。阮健弘介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创下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到2018年6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不含房地产的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提升。

具体到制造业贷款数据,“截至2019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4.9%,比上年末高4.4个百分点;全年新增5021亿元,同比多增1804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0.9%,比上年末高7.8个百分点。”阮健弘表示。

与此同时,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介绍,截至去年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2704万户小微的经营主体,同比增长26.4%。

在融资规模增长的同时,资金成本也在下降。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去年重点推进LPR改革,打破了贷款利率隐形下限,去年12月新投放一般贷款利率5.74%,比2018年最高点下降0.55个百分点。

也可从广义货币(M2)一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截至2019年12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7%,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阮健弘表示,这是人民银行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坚持逆周期调控,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效果明显体现的结果。

阮健弘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截至2019年末,超储率2.4%,货币派生能力较强,货币乘数处于6.13的较高水平。

存准率处于适度水平 下调空间有限

对于2020年货币政策,孙国峰称,人民银行要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注重内外平衡,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增长相适应。

今年1月1日,人民银行宣布降准0.5个百分点,体现了逆周期调节。孙国峰指出,宣布降准后,目前金融机构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9.9%。

具体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形成了“三档两优”框架。孙国峰介绍,大银行是12.5%,中型银行是10.5%,服务县域的小型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是7%。而且,第三档小型银行中,大多数服务县域的农村金融机构符合进一步优惠条件,法定准备金率是6%。

从国际比较来看,孙国峰表示,与国际发达经济体比,我国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比较低;与发展中国家比,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准备金有维护金融稳定、抵御金融风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当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背景下,维持一定的准备金率水平是必要的。

“从国际、国内综合来看,目前我国的法定准备金率处于适度的水平。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存在一定的空间,当然这个空间是有限的。”孙国峰说。

对于利率工具,孙国峰表示,LPR改革以后,贷款利率主要由市场决定;与此同时,存款基准利率将长期保留,发挥我国利率体系压舱石的作用。对于存款基准利率,未来人民银行将根据国务院部署,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情况,适时适度进行调整。

2019年12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与原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并为“政府债券”指标。

对此,阮健弘指出,从国际经验、统计实践以及数据稳定性来看,目前把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是比较成熟的。纳入后,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既能反映货币政策,也能反映财政政策,可以更好支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